■ 本报通讯员 农恒报 赵 挺
开门立法纳民意,薯香果硕满庭芳;
宜居环境人欢畅,燕峒新篇韵味长。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燕峒乡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燕峒乡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各方力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擘画了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
借立法之势,书写大山法治新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燕峒实际,进一步拓宽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俯身下沉,广泛收集意见,在推进立法工作中贡献基层力量。”2024年7月,燕峒乡党委书记赵建雷作为唯一来自乡镇基层立法点的代表,在自治区立法服务基地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燕峒乡基层立法联系点于2022年12月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批准成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后,燕峒乡人大在自治区、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模式,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
“普法方面,我们在乡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法治文化广场,通过‘以案说法’‘法伴人生’‘树说经典’等板块,以图文并茂、案例解析的形式展示法治知识,传播法治文化,把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弘扬法治精神的新地标。同时,组织群众、人大代表参观学习,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燕峒乡人大主席周莲芳详细介绍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情况。“立法信息征集方面,我们推行一核心、两平台、六力量的‘126’工作模式,就是以法律法规条例草案征集意见为核心,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和立法信息采集点两个平台,汇聚人大代表、职能部门、法律顾问、行业代表、村‘两委’和群众六大立法信息采集对象的力量,推动实现立法信息采集工作全覆盖、多角度、全过程。”
燕峒乡基层立法联系点自设立以来,共参与立法信息征集任务16项,收集意见72条,上报建议25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8次,基层立法联系点切实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宣传法治的阵地、立法工作的窗口。
聚代表合力,谱写产业富民新乐章
要说近年来德保最“红”的农业特色产业,当属燕峒乡的薯类产业了。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办的“2024年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好吃红薯’品鉴会”上,燕峒乡选送“打擂”的桂薯和白皮紫薯力压群雄,分别斩获金银奖,成为耀眼的“薯”明星。
“去年,在别人犹豫观望的时候,我种了3亩白皮紫薯。后来其他人也跟着种起来,全村大约种了700多亩,亩产1200斤左右,每斤3到4块钱,有企业上门收购,销路不发愁。今年不用动员了,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保种育苗,都说要扩大种植规模。”保堂村选区的人大代表、村委会副主任黄林娥谈起发展白皮紫薯产业历程时说。
薯产业是燕峒乡传统产业,但一直都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近年来,燕峒乡加大对薯产业的推广宣传力度,薯食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特别是甜糯鲜香、紫心白皮的白皮紫薯,深受食客喜爱。燕峒乡瞄准市场,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资金效益,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联合成立白皮紫薯专项调研工作组,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统一种苗培育发放、统一机耕、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购销“五个统一”举措,激励300余户群众种植白皮紫薯,打造1000余亩白皮紫薯产业基地;通过直播带货、举办现场展销活动等方式,畅通白皮紫薯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白皮紫薯销往全国各地;同时,成立德保县燕峒保堂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将品相不好的“留守”白皮紫薯进行深加工,制成红薯粉,成功解决“淘汰薯”销售难题。目前,德保县燕峒保堂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多个,带动约4000人增收致富,每年创造经济效益360万元。
履为民之责,勾画乡村治理新图景
来到巴龙村,水泥巷道宽敞整洁,环境干净优美,生活便利舒适,两座崭新的污水治理站拔地而起,清澈的河水在村间潺潺流淌。
近年来,燕峒乡人大围绕乡党委工作部署,通过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但说无妨”常态化履职活动,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乡村治理。比如,巴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请群众进站“坐堂问诊”,走出去开展院落恳谈、敲门走访“走访巡诊”等方式,收集人居环境整治意见建议,探索推行“一把铁铲”“一把扫把”“一次筹集资金”的“三个一”治理模式,推进巴龙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巷道硬化建设,组织群众通过栽种果蔬、花木等美化绿化庭院,打造家门口美化工程,有效推动巴龙村人居环境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三个一”治理模式成为燕峒乡村治理样板。巴龙村选区的人大代表黄建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群众的事“由群众说、由群众议、由群众定”原则,广纳民智,实行“一屯一理事会”自治模式,树立“红十条”“黑十条”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主角”作用,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和文明乡风建设。在干群齐心协力下,巴龙村先后被评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面红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