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温暖工程视察监督活动174次,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相关问题66个;开展代表“大讲堂”“云讲堂”“微直播”等各类宣讲活动100余次;人大代表全年参与诉前调解案件474件,成功调解404件;101件代表建议办复率达100%,代表满意率达100%,实现了首次“双百”……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将全区代表之家升级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大舞台。
新时代如何建好、用好代表之家,推动人大代表从感情上、工作上、行动上做到心入群众、融入群众、深入群众,做到常联系、勤服务、接地气,切实发挥好为民履职的重要作用?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海涛表示,近年来,回民区人大常委会以“四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不断完善代表之家功能、突出主题特色,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使用,将辖区内12个“人大代表之家”打造成为代表依法履职的基地、学习交流的课堂、联系群众的桥梁,切实推动人大代表工作实现新作为。
1
标准化:打造规范履职平台
在人大代表之家的建设中,标准化“建家”是基石。张海涛表示,回民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工作,坚持实用、实效、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区委“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工作的统一安排,结合人大代表之家“11+N”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阵地建设标准。
张海涛介绍,“11”是指每个人大代表之家应当具有固定活动场所(为代表提供固定活动场所,供代表开展活动和接待群众)、有专项活动经费(确保代表之家有活动经费支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工作人员(固定的专职人员管理运作日常代表工作,负责对人大代表开展联系和服务)、有醒目标识(在醒目位置悬挂“代表之家”标志)、有完备的办公设施(提供必备的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电视等,便于代表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活动时使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完善的制度,包括选民接待制度、代表履职积分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代表述职制度等)、有丰富的学习资料(配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人大业务书籍、杂志、报刊等,为代表扩大知识面提供条件)、有翔实的活动记录(记录每次活动的详细信息,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且台账管理规范有序,便于查阅和监督)、有代表信息公示栏(公开代表照片、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便于群众第一时间联系代表)、有党小组机构(人大代表中的党员成立党小组,充分发挥代表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人大代表信访代办点;“N”是指结合各代表之家实际,组织代表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包括与其他基层阵地组织融合的形式、开展的特色品牌活动等。
截至目前,回民区人大常委会不仅在镇、街道建立了9个人大代表之家,还根据代表行业特点跨区域设立了3个专业代表之家,即在通道北街国大药房设立“医药为民代表之家”、在阿吉拉社区设立了“教育领域代表之家”、在退役军人创业园设立了“军民融合代表之家”。张海涛说,区人大常委会还非常注重人大文化元素的建设,充分利用代表之家的走廊,融合会议室的功能,张贴人大主题的宣传标语和活动掠影,展示代表风采,使代表和群众进入代表之家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代表之家的整体形象,也为代表们提供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履职平台。”张海涛表示。
2
制度化:保障代表履职有据可依
张海涛说,制度建设是代表之家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能促进人大代表之家定位更清晰、运行更规范、活动更丰富。
自各代表之家建立以来,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全区人大代表之家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人大代表之家工作职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工作流程》《回民区人大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保证了代表之家作用的发挥。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代表之家的设立要求、受理事项范围、代表履职的权利与义务,还规范了代表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接待选民与群众的程序和步骤,为人大代表提供清晰的履职指南。
在此基础上,镇人大和各街道人大工委还结合工作实际,创新了各自的工作机制,如中山西路街道人大工委制定了“民情气象站”工作制度、环河街道人大工委制定了代表履职星级工作制度、钢铁路街道人大工委制定了“六心”工作法机制、海西路街道人大工委制定了“三单+三关”人大代表信访代办运行机制、光明路街道人大工委制定了居民议事制度等。张海涛表示:“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不仅使基层人大代表之家各项活动有制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行,还能促使人大代表更加高效地履职,积极为人民群众发声。”
3
公开化:提升代表履职效率
人大代表之家建设的公开化是确保人大代表工作透明化、民主化的重要举措。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履职平台和信息多渠道公示的方法,努力推动代表之家信息公开化建设。
一是活动安排公开。各代表之家在年初公布年度工作计划,便于选民和代表参与进来。二是接待选民月度安排计划公开。每次组织代表接待选民前至少一周将接待时间、地点、代表基本信息、接待流程、接待主要内容通过社区公告栏或选区居民微信群告知选民,方便选民参与的同时确保接待活动有序进行。三是代表履职情况公开。借助数字呼和浩特代表履职平台,通过代表履职平台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代表履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对代表参加活动的次数、提出的建议、接受选民监督等情况,由镇人大和各街道人大工委采取月、季度、年度的方式公开代表的履职积分情况。对每月积分排名靠后的代表进行提示;对每季度积分排名后10位的代表,由镇人大、各街道人大工委按照管理权限向代表发出履职工作提示函;对每年度积分排名后10位的代表,由区人大常委会按照管理权限对代表进行提醒谈话。四是代表信息公开。各代表之家通过公开入“家”的各级人大代表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代表联络二维码等重要内容,不仅畅通了代表联系群众渠道,也便于选民和群众联系代表、了解和监督代表。
“截至目前,辖区内自治区、市、区三级共236名人大代表分别编入各代表之家中,每名代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深入选区联系选民群众,实现了民意在基层提、实事在基层办的格局。”张海涛表示,代表信息公开化建设的推进,不仅提升了代表履职的效率和质量,更有效推动了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形成群众意见汇总梳理、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等闭环机制,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植到基层。
4
常态化:确保代表履职持续有效
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之家连心桥作用,不断丰富代表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确保代表之家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一是以“家”为课堂,为各代表之家订阅各类专业刊物,及时下发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书籍、汇编、文件等,为代表提供学习材料;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三结合的方式和内容上的“三突出”,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助推代表履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二是以“家”为桥梁,深入开展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向群众敞开“家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听民疑解民惑、听民困解民难、听民怨解民忧、听民计解民盼。2024年,镇人大、各街道人大工委共开展接待选民活动192次,接待选民673人(次),收集发现问题142件,协调解决问题118件,对于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法定程序以建议的形式转政府相关部门办理。三是以“家”为窗口,开展代表述职活动。“我们原则上是每一届代表至少每人回原选区(原选举单位)述职一次,每年至少安排五分之一的代表进行述职。”张海涛说,“截至目前,已有27名区人大代表和10名镇人大代表进行了述职,2025年年初,我们已安排6名市人大代表向区人大常委会述职。述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履职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以“家”为平台,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由镇人大、各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辖区代表围绕“六个一”主题活动(每月至少进家入站接待一次选民、收集和整理一批群众意见、提交一篇高质量调研报告、至少提出一件建议、至少帮助群众解决一个问题、信访代办员至少接待一次群众上访)深入开展视察、主题调研等活动,形成了如“拉家常”矛盾调解议事厅、人大代表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到人民中去——我为群众办实事”“温暖工程温暖你我”等一大批有特色、效果好的“家品牌”。
“通过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区人大常委会引导和鼓励代表争做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反映员、矛盾纠纷的化解员,真正把人大代表之家建设成为闭会期间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张海涛表示。
(本报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马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