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项目强 产业强 莆田强

——福建省莆田市高质量发展纪实

福建省莆田市历来是书写传奇、干事创业的热土。在这片4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传承、创新、驱动,悄然融入城市肌理、产业脉搏。莆田虽小,但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小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迈向高山之巅!

抓项目促投资

今天的项目质量就是明天的发展水平,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

莆田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要。1月23日,莆田举行集中开竣工活动,其中,开工项目88个、竣工项目70个,总投资899.5亿元。这次活动体现三个特点:部署时间更早,传递出拼抢项目的紧迫感;力度更大,规模体量大、质量结构优、投资带动力强;领域更广,产业类项目“唱主角”,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成为关键词。

抓好项目,关键在谋。莆田市坚持国家所需、区域所能、全市统筹、各方参与,吃透中央精神、省委决策,在项目谋划上破好题、立好意、起好笔,安排省市重点项目360个,推动100个重点项目开工、100个重点项目竣工,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

抓好项目,支撑在招。莆田市建立了市领导、部门、县区、驻外机构力量、民企、国企“六支力量”的招商引资体系,全国首创“产业链+行业商会”招商模式,成立国有招商公司,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如莆田德濠智造谷项目——这个总投资38亿元的“大块头”优质项目,正是通过招商引回来的,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70天。

深化“莆商回归工程”,是莆田招商工作的一大亮点。莆商足迹遍布天下,在木材、金银珠宝、加油站、民营医疗等行业市场份额均占一半以上。莆田市发出了感情回家、信息回传、人才回乡、项目回流、公益回报“五个倡议”,2025年要实现新注册企业超百家、实际到资超百亿元,让“最浓乡情”化作“最美风景”。

抓产业促发展

莆田市提出打造匠心智造产业新城,聚焦新质生产力,系统梳理13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产业发展强核提质、上拓下展、合纵连横。

坚持品牌化打造。莆田市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品牌建设促进会,健全品牌培育成长机制,完善品牌建设环境,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如莆田鞋业名声在外,具备世界一流制鞋技术,是阿迪、耐克、斯凯奇等世界著名运动品牌的定点生产基地。莆田市发力“1+N”品牌雁阵,培育自主品牌56个,其中营收超亿元的9个、超千万元的23个,产品平均单价增长86%。

坚持数字化转型。莆田市打造“全市一张图”平台,融入58个部门业务系统、476个核心场景,汇聚72.3亿条政务数据,“一图慧治”入选全国城市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有效赋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如红太阳食品建立“数字孪生”工厂,实时采集设备数据和工艺信息,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灵活切换,订单响应时效提升38%。

坚持绿色化生产。莆田市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加快用能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提升制造业的“含绿量”。如百威雪津是全球低碳智慧世界级工厂,每产1吨啤酒通常要耗水5至6吨,该公司耗水量控制在2吨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76%,获批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

抓园区促集约

园区兴产业兴,园区强经济强,只有满“园”春色,才能满“城”精彩。新年伊始,莆田市出台“园区20条”,打造体制机制优、产业发展优、要素配置优、园区形象优、改革成效优的“五优”开发区。

聚焦规划提升,每个园区不超过3个主导产业,精准定位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推动错位发展、“一盘棋”发展。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北岸经济开发区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

聚焦管理提效,按照“一区多园”思路,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全部整合至省级以上开发区,由开发区统筹经济事务管理,并赋予开发区重大事项决定权,推动人、财、物向园区倾斜。

聚焦效益提增,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推动闲置资产“用起来”“活起来”。2024年共盘活闲置土地844亩,新建标准化厂房51万平方米。

聚焦配套提档,加快建设产业孵化、科技创新等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园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园区。

聚焦服务提质,推行“五证同发”“模拟验收”模式,开展“五即改革”,让园区形态业态生态交相辉映、动力活力魅力竞相迸发。

项目强、产业强、莆田强。莆田市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扎实做好“一五二三四”工作,坚持抓项目促投资、抓产业促发展、抓园区促集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支撑更强、动力更足。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