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静 李梦雪 (陕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七十年风雨同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与国家改革、建设协同并进。新时代以来,我国充分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无代表,不民主”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是人大代表要秉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履行代表职责。
人民选我当代表:理论指引,代表有为
人大代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体现了人大代表“代表性”。“人民选我当代表”回答了人大代表是谁、人大代表如何产生的问题,体现了代表和人民之间紧密联结、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上看,人大代表是通过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的选举过程,是“民主政治选举第一”的生动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在于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举确保了最广大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并能够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进而参与国家管理和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践。
从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上看,人大代表是民意传达的主体。一方面,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法规定,代表享有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等各项权利。另一方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人民的代言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从人大代表的组成结构上看,人大代表的组成结构应当比例协调、均衡合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人员应当具有“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结构应当和社会结构类似,确保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结构合理,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人大代表的人员组成结构随时代变革而不断调整,有报告显示,近年来少数民族代表、妇女代表、一线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占代表总数比例均有上升,反映了我国民主参与的广泛性,不仅要关注多数人的利益,更要兼顾少数人的利益,真正建立起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话语体系。
我当代表为人民:践行民主,规范履职
“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对“人民选我当代表”的回应,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原则,人大代表是民意的倾听者,更是民意的表达者。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乎人民福祉与社会和谐。因此,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当正确理解“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内涵,做到规范履职,将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
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要做到贴近人民生活、倾听民意,这就要求在人大代表要增进与人民的互动,积极主动履职,联系选民,倾听选民声音,代表选民利益。代表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生动阐释。
民意的表达和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倾听民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对民意进行整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人大代表要通过协调、整合各方观点,找到满足各类群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人大代表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也不是机械的“留声机”,人大代表要积极主动做到“我当代表为人民”,要不断学习,提升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民意整合水平,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效运转。
从“人民选我当代表”到“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有效衔接,实现了选民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民主选举充分地表达,通过人大代表的履职,将收集到的民意形成代表建议,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人民意志、利益的表达是否真实。只有民意具有真实性、普遍性,才能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实现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的统一。
新时代、新征程、新方向: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人大代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人大监督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人大代表通过行使监督权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首先,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是人大代表参与监督的重要途径。做好人大监督工作,要关注不同的声音,同时要确保审议过程公开、透明,充分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强化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通过调研的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探索特定问题调查,聚焦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准确定监督议题,议题应该紧密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最后,要创新监督方法与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将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初次监督与多次监督、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等相结合,提高监督实效;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实现对被监督对象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将监督结果与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追究责任等相结合,确保监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