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李天富
“有了这个手环,我能随时给在外地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了。”“戴上安全手环,感觉像有个伙伴在陪着我上下学,心里再也不害怕了。”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留守女学生高兴地向老师炫耀不久前配发的“巴中市留守女童平安手环”。
2024年以来,巴中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开展专题督查,聚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形成共治合力,尤其在提升留守女童人身安全保障能力上成果丰硕。
为留守女童配发安全手环
巴中市地处大巴山系南麓,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较多,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达3万余名。近年来,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心理、安全等问题,受到政府、学校、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今年2月,巴中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为留守女童配发安全手环”作为巴中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领衔督办的5件民生实事之一,被写入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会后,巴中市妇联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为留守女童配发平安手环实施方案》,明确向全市8570名6至14周岁留守女童发放平安手环。
据介绍,平安手环具有定位追踪、电子围栏预警、SOS紧急呼救等功能,能实现对留守女童的实时动态监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手环的“一键响应”联动机制就会迅速启动,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可在15分钟内抵达现场进行处置,为留守女童健康成长构筑起坚固防线。
持续监督高效推进落实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平安手环配发进度,督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标准,精准完成对全市8570名6至14周岁符合条件留守女童的信息采集,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县(区)财政严格按照各承担50%的原则,及时足额匹配资金。目前,各地已根据申报的留守女童人数完成资金配套,有力推动项目进展。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全程监督下,市妇联、市检察院、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8个部门与各县(区)政府高效协同,形成联动合力。各级妇联联合学校、乡镇、社区(村),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对留守女童及关联人员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普法宣传和手环使用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在手环发放环节,各部门分工明确,针对偏远地区儿童还提供上门服务,确保每位符合条件的留守女童都能顺利领取并正确使用平安手环。
“我们紧扣资金落实、机制优化与长效治理开展监督活动,促进六大保护体系融合发力,以数字赋能织密留守女童成长安全网。”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由监督破题、以科技赋能、用制度固本的生动实践,构建起“刚性监督+韧性治理”新格局,为基层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