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南部的新境地公园自2024年年初建成开放后,周边群众纷至沓来,已成为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荣获世界设计大奖、建筑大师奖等多项殊荣。这片占地仅1公顷的空间,原本是一片废弃的货运站,因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经常被周边群众投诉,宝山区人大代表在每月“选民接待日”活动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提出将其改造为综合性公园的建议,并与“社区合伙人”一起全程参与项目推进。如今,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是宝山区人大代表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一件实事,也是宝山区人大常委会不断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个缩影。
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人大工作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础。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萍说,近年来,宝山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代表履职和民意表达的结合点,着力打造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平台载体,持续拓宽代表依法有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全面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不断推动代表工作提质增效。
打造品牌活动 回应代表履职学习需求
宝山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要求,坚持“需求化”培训,不断增强代表政治定力、拓展代表专业能力、提升代表履职效力,更好地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
“本届以来,我们坚持代表学习与履职一体化推进,回应代表履职学习需求,着力打造‘人大代表讲堂’品牌活动。”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萍说,常委会围绕区域转型发展中心任务,邀请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以及市级、区级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讲堂,通过专题报告、案例教学、研讨交流、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同堂共学,聚焦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现场互动、共商共研,成为一个融“沉浸式讲座、体验式访学、互动式研讨”于一体的“讲堂议事”新平台,创新打造出学习、议事、监督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赋能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机制,有效激活代表学习效能和履职动能。2024年,首场人大代表讲堂聚焦《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工作,运用专题授课、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穿插进行的“学议督”融合新形式,让讲堂授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经过学习,代表和群众对监督议题的思考更有深度,在议事中的提问不单单停留在就业层面,更多聚焦到如何让宝山的转型发展成为群众就业契机的问题上。一人提问、众人受启,追问不断,你来我往之间让参与者收获满满。
“议事中代表提出的针对性意见,通过后期监督推动立行立改或纳入常委会审议意见,每一条都得到应有的重视,确保‘议’有所用。”李萍补充介绍说,在一场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代表讲堂上,代表们提出发挥司法助力作用的建议,区法院积极落实,联动政府创设“司法信用数据”共享共治机制,推出全市首封《自动履行证明书》,还梳理形成全区《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白皮书》《小微企业司法保护白皮书》,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中小微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司法指引。
同时,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度集中培训,助力代表练好履职基本功。在新一届人大代表正式选出,即将面对首次人代会“大考”前,常委会及时组织新任代表开展任前培训,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理论”“代表在人代会期间的主要工作”“代表如何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等代表履职知识组织专题学习,使代表尽快掌握人大工作的基本要求。之后每年的集中培训围绕当年履职重心,突出年度重点和特色,持续邀请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代表介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蓝图,让代表更好知悉区情。监督法、代表法修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新举措、新成果,2025年代表集中培训将这两部法律列为重点授课内容,助力代表更好领会修法的重大意义、核心内容。为增强学习培训的实践性,强化案例教学,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安排市、区人大代表专题分享履职经验,支持参训代表现学现议、学以致用。
推进阵地建设 助力代表融入基层治理
阵地建设是巩固和加强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宝山区由代表之家迭代升级为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1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60个、代表联系点352个;市级立法联系点2个、立法信息采集点57个。各级站点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整套代表学习培训、联系选民、开展活动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普遍做到有场地、有标牌、有制度、有计划、有台账、有资料。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人大代表反映问题,“一府一委两院”可以在这里面对面答复和解决代表、群众关心的问题。
李萍介绍:“按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部署,我们推动全区各代表之家全面迭代升级为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实行嵌入式、开放式发展,建设成为代表融入基层治理的主阵地。”一是定位升级,由服务代表工作升级至服务整体工作,实践站与社区各类服务阵地、治理平台等协同运行、相互赋能,实现一站多用、功能融合。二是功能拓展,由主要单一接待群众拓展至在站内常态化开展联系群众、民主协商、基层治理、宣传展示等。基层实践站组织代表会诊基层治理中的市民热线工单,跨省与相邻地区人大代表联动履职。三是主体增加,从原来以代表活动为主,拓展为组织人大及“一府两院”进站活动。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专工委带监督议题进站机制和代表每月16日进站听取民情民意机制。区政府职能部门带议题进站宣讲并听取意见。区法院走进实践站,参与基层旧改工作法律服务保障攻坚,助力城市更新跑出“加速度”。区检察院完成检察服务工作站全面进驻各基层实践站。
当前,上海正在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多格合一”,深化做实综合网格,整合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各方力量和资源,成立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赋能团,努力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将代表进网格联系服务群众与进基层实践站点开展履职活动相统筹,研究制定《区人大代表参加赋能团工作办法》,确立“联系沟通、工作融合、为民服务、创新平台、履职宣传、代表述职”六项支持激励机制,支持代表深入基层网格访民情、链资源、办实事。选出64名区人大代表配置进全区64个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网格赋能团,部分代表还担任赋能团团长,有效发挥代表听取民意、履职建言、服务群众的优势,助力街区解决绿化、停车等多项民生难题,实现群众满意度“满格”。
“社区通”是宝山区首创的党建引领智能化治理系统,是一个一站式掌上社会治理云平台,覆盖全区572个村居社区,吸引几十万户家庭参与。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将“社区通”作为代表线上联系群众的新载体,推动代表进驻“社区通”,目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全部加入其所联系村居的“社区通”居委端。在“社区通”上,群众可以随时反映相关情况,代表可以随时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线下平台力量支撑,做到“线上知情况、线下解难题、全流程跟进”。“社区通”还被引入两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用于发布条例草案意见征求公告,线上征询群众意见,使立法联系点与群众走得更近,“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和宣传普法”四大功能得到更有效地落实。
健全制度规范 激活代表履职内生动力
李萍介绍,宝山区人大常委会打造“联系群众—收集意见—高效办理—激励提升” 工作闭环,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代表履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实现了工作质效与群众口碑的双提升。
宝山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两次代表集中联系社区活动,市、区、镇800余名三级人大代表集中走进村居,倾听群众心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收集群众的“金点子”。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采用“梳理—交办—落实—反馈—评价—回头看”闭环办理“六步法”进行处理,按照《意见建议清单》《意见建议处理清单》推动承办单位进行清单式落实,夯实代表联系社区反映社情民意的闭环处理机制。
代表建议传递群众的呼声、凝聚群众的期盼,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宝山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健全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联动督办、主任会议重点督办、落实成效跟踪督办三项督办机制,不断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建议的解决率、落实率,推动办理工作由“态度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区人大常委会每年以重大事项报告形式听取区政府关于代表建议办理情况,主任会议每年领衔重点督办15件代表建议,主任会议成员定期走访代表,听取代表对办理情况的意见反馈,掌握办理中的薄弱环节。各专工委把建议督办工作与常委会重点监督议题关联开展,充分发挥业务对口优势,提高督办实效。办理工作结束后,常委会向代表发出意见征询表,召开代表座谈会,了解代表对办理工作的真实感受,推动提升建议办理质效。
“人大代表既要为人民代言、替人民行权、让人民作主,也要自觉接受原选举单位和选民的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李萍说,宝山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区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工作走深走实,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明确总体安排和具体程序要求。其中,总体安排涵盖报告履职工作的时间节点、范围覆盖;具体程序要求则细化到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框架、选民提问与反馈流程等。同时,常委会成立专项指导小组,指导各代表小组做好代表报告履职情况的计划制定、代表告知、服务保障等工作。此外,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十分注重讲好代表履职故事,通过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代表风采”专栏定期发布代表履职事迹、与本地融媒体合作开设“人大直通车”专题节目等方式,挖掘代表履职背后的感人故事,增强社会各界对代表工作的认同感与支持度,让代表在履职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持续提升履职热情与动力。
(本报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张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