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体育外卖”正成为新的消费风口。从运动装备即时配送、健身餐一键下单,到私教上门服务、场地预约平台,各类体育相关服务正借助外卖模式迅速渗透日常生活。然而,这片新兴市场在便利消费者的同时,也暴露出监管滞后的隐忧。
“体育外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监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模式。一方面,服务内容跨界融合。既有实物商品配送,又涉及专业服务供给,横跨多个监管领域;另一方面,安全风险更为复杂。比如私教服务中的人身安全、运动器材的合规性、场地设施的安全性等,都需专业标准护航。
构建适配“体育外卖”的监管体系,需多方协同织密“防护网”。首先,明确监管权责划分。应由体育、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联合介入,针对私教资质认证、器材质量标准、服务流程规范等制定专项标准。其次,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外卖平台需完善商家准入机制,强制要求教练持证上岗、器材合规认证,并建立服务评价与纠纷处理闭环。再次,引入技术赋能监管。利用区块链追溯器材来源、通过AI监控服务过程、采用大数据预警风险,让监管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范”。此外,还应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制定服务公约,引导商家规范经营。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