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行“代表之责” 谱“振兴篇章”

——记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大代表罗才寿

■ 本报通讯员 洪一淇

在回龙乡广袤的乡村田野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是村民口中的“老罗”,是大家心中不可或缺的“贴心人”。作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回龙乡乡镇规划与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干部,罗才寿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从垅下村的“茶香蝶变”到白沙村的“路桥焕新”,再到均中村的“水渠复能”,他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写下了动人的履职篇章。

破局“闲置资产”,代表牵线,老校舍变身“致富车间”。在垅下村,一座闲置多年的老校舍曾是村民心中的“大遗憾”。校舍墙皮斑驳、屋顶漏雨,与周边300余亩青翠的生态茶园形成巨大反差,同时茶农们守着茶园这座“金山银山”,却因缺乏加工场地无法正常开展茶品加工,只能廉价出售茶青,利润微薄。“必须把闲置资源变成产业动能!”罗才寿在走访中捕捉到这一痛点,迅速提交《关于盘活垅下村闲置校舍建设茶叶加工厂的建议》,并全程监督跟踪项目落地实施。“如今,老校舍屋顶翻新、墙面加固,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加工场地,以前卖茶青每斤赚2元,现在制成成品茶,利润翻了三倍!”茶农大叔笑得合不拢嘴。这座“致富车间”正是罗才寿破解“资源沉睡困局”的生动实践。

打通“最后一米”,代表攻坚,泥泞路桥变“民心通途”。白沙村的农田路桥曾是村民的“心头刺”,桥面坑洼、护栏断裂,农用机械通行困难,每逢雨季更是泥泞难行。“基础设施短板不补上,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罗才寿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关于白沙村农田路桥修复建议》从纸面落到实处。2024年12月,路桥完成硬化加固,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这条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村民们的评价成为对罗才寿履职作为的最大褒奖。

守护“命脉之源”,代表护航,枯竭水渠涌“希望清流”。均中村一条灌溉水渠多年失修且受洪涝灾害影响出现部分坍塌,村民因灌溉水源缺乏被迫缩减种植规模,收入连年下滑。“水渠不修,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罗才寿协调水利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并提交《关于修复均中村灌溉水渠的建议》。目前,水渠修复工程正有序进行,“水渠修复后不仅能灌溉,还能排涝,每亩水稻产量能增加100斤!”村民感叹。这条“复苏”的水渠,流淌着罗才寿的为民情怀,更滋养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

“为民履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见到成效。”罗才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扛起责任,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担当与风采。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