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打卡博物馆
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在故宫博物院过一把“格格”瘾,或是穿上战国袍在荆州博物馆与出土的先秦丝织品来一场隔空对话,如今,配合展览主题穿上特色服装的沉浸式逛展,已成为年轻人打卡博物馆的新潮流。精美的文物、艺术气息浓厚的展陈设计、或仿古或现代的博物馆建筑风格……“这里是最接近历史的地方,也是最有‘穿越感’的地方。”“博物馆迷”欧阳佳艳说,根据不同博物馆展品的特色,换上不同的造型,能让她更沉浸其中。
“民俗服装让公众以轻松姿态融入文化场景,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提升对文化活动的主动参与热情。”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民坤说。
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沉思罗汉”前挤满了拍照打卡的人。只见它眼角微垂,嘴角抿起,勾勒出一丝无奈的弧度,这份神态被网友精准捕捉,冠以“无语菩萨”的网名,制作成系列表情包爆火网络。文创系列产品也随之跟上,手机壳、耳机盒,“无语菩萨”成为文创界的一大IP。
用表情包的方式打开古文物,年轻人逛博物馆有了新的乐趣,沉默的文物不知不觉“活”了过来。古今之间的情感互通,激发出了磅礴想象力,也让年轻人的情绪抒发有了新的载体。
文物提供“情绪价值”,与之而来的是消费潮流的跟进。早期的博物馆文创产业中,爆款产品还需要以知名度高的国宝文物为载体;如今的文创产业则尝试以受众“情绪共鸣”为引导创造新的“流量密码”,让承载的文物有了更广延伸。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了“仕女日常”盲盒,仕女们以各种造型演绎着一幅幅唐朝仕女的“现代生活图鉴”;另一边,三星堆的青铜小人围坐一桌打麻将,充分展现着巴蜀地区的“松弛感”。
从沉浸式逛展到“情绪文创”产品出圈,博物馆的参与式浪潮正在不断创新。新的尝试来到了博物馆以外的空间,快闪、夜游活动、文创市集甚至剧本杀,通过社交场景结合文旅经济的同时,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也愈发深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说,年轻人“参与式”打卡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理解文物的手段,“但是如何让这种大众化的参与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拍照打卡,而是转变为切实的文化传播,这或许将是今后博物馆火热背后的持久课题。”
大门敞开处
政府大院成文旅新“景”
最近,一些地方的政府大院变得热闹起来。节假日,重庆荣昌区、湖北赤壁市等地政府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提供物美价廉的特色餐食。“三夏”期间,河南滑县多个乡镇的政府大院大门敞开,变身群众的“晒粮场”。这些曾被视为“严肃空间”的行政场所,正成为当地文旅探索的新场景,也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图景。
重庆荣昌政府大院内,非遗体验区里的夏布编织技艺也吸引游客驻足,保安变身“文化导游”讲解荣昌陶历史。“我们把办公地变成了展示城市文化的场所,让游客吃饭、停车的时候,就能了解荣昌的历史。”荣昌区文旅委副主任张志秀说。
在湖北赤壁,假期的政府机关食堂推出“五菜一汤”套餐,鱼糕、小龙虾搭配免费青砖茶,9元的儿童餐和免费提供的粽子、盐蛋等端午传统美食让游客直呼“暖心”。食堂周边150个车位免费开放,连同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也一起开放,柔性执法的交通政策让自驾游客畅行无阻。社交平台上,“在赤壁政府食堂打卡”成为新潮流。
数据印证着这种创新的成效。荣昌“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卤鹅销量暴涨752%,零售额突破20亿元;“五一”假期期间,赤壁市累计接待游客57.64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4%,文旅市场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更重要的是,游客好感倍增,“做攻略时无意刷到政府食堂开放的消息,专程来尝鲜”“上午看完赤壁市博物馆,然后直接来政府食堂打个卡”……来赤壁游玩的游客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下好评。
这种认同背后,是政务场景与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荣昌把食堂小票变成“优惠券”,游客凭票可以去非遗工坊体验做陶器,享受半价优惠。赤壁食堂也听取外地游客建议,新增了热干面等湖北地方特色美食,让游客通过美食感受三国赤壁的历史。
大门敞开处,风景正好。敞开政府大门,让政务、民生、文化、旅游在此交融。这扇门后,是服务型政府主动将空间开放给公众的用心,是文旅融合突破传统模式的创新探索,更是城市治理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市民游客真诚互动、共同进步的体现。
从白天到夜晚
景点新玩法让游客“留下来”
这个暑期,“科技感”和“体验感”成为各地旅游线路设计的最新关键词。许多景点从白天到夜晚都精心设计了多样的体验项目,为夏日旅游增添了新活力。
在江西滕王阁,迎接游客的是由虚拟数字人王勃担任的AI导游。这位“AI王勃”不仅能讲述滕王阁历史,还能根据游客喜好定制游览线路。在“AI王勃”的带领下,滕王阁内的飞檐斗拱、碑刻楹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力。
在河南开封,游客能坐船体验“宋朝人的一天”,船上设有互动诗词小游戏,市内的八大景区通过汴河水道“串珠成链”,吸引游客参与其中。“置身于这个历史古城之中,就像《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一样。船上装点的古典诗词,还有花,包括灯笼,搭配特别有韵味。”在船上体验游玩的游客李先生表示。
夜幕降临,游客在绵延十公里的游船线路上,就能观赏宋词乐舞、古风舞蹈、杂技等多种表演。夜游项目让游客从“到此一游”转变为“住下来、细细品”,超过32%的游客选择在开封过夜。
体验感同样为自然景区注入新活力,在河北白石山,游客登上海拔1900米的悬崖,近距离感受壮丽云海和嶙峋奇峰。刚投入使用的悬崖大荡绳、云中飞索等体验项目,让自然景观化身探险乐园,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几小时延长至一天以上,景区还专门推出夜游项目。
涞源白石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昌猛表示:“过夜游客占比从过去的10%增长至35%,直接带动周边住宿业收入增长60%。”网络数据统计显示,游客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的转变,带动多地景区体验项目收入同比翻倍增长,增速显著快于门票收入。游客“留下来”还持续带动土特产、民宿收入明显增加。(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