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艾三三
在陕北高原的沟壑梁峁间,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人大代表、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雄彪,将传统小米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金钥匙”。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在广阔的黄土地上,书写了饱含深情的履职答卷。
心系农民增收。张雄彪自当选县人大代表之日起,便许下“让辛勤耕耘的农民有尊严地增收致富”的庄重承诺。他创新探索出“支部联建+订单农业”模式,与县域内4个乡镇103个行政村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构建起“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产业发展闭环。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始终心系困难群体,推动建立了分级溢价收购机制,对残疾人等特殊农户的小米收购价每公斤最高上浮0.6元。这一模式成效显著,累计带动6213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200元,其中残疾人家庭占比达18%,有力夯实了农民增收的根基。
为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张雄彪在米脂县人代会上领衔提出《关于构建小米全产业链的建议》,该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如今,小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已结出硕果。在科技赋能下,“小米+”战略展现出强大活力: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小米多肽面膜成功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米糠精深加工制成的宠物饲料畅销海外市场;利用米渣发酵工艺酿造的小米酒更是斩获国际品质大奖。2024年,园区深加工产品贡献税收同比大幅增长47%,延伸了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真正实现了小米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在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时,“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是群众向张雄彪反映最集中的诉求。他深入调研,连续两年在人代会期间提交《关于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议》,有力推动了万吨级智能化粮仓和现代化杂粮交易中心的建成投用。作为农民群众的“代言人”,张雄彪的履职实践不仅体现在精准建言上,更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他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电商技能,创新“虚拟股权”模式帮扶残疾人增收,发起“金种子”助学工程支持乡村教育,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百姓能够享受到切实的好处和利益。如今,这位“小米代表”的奋斗篇章仍在续写:杂粮产业科创中心已破土动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的万吨小米出口协议正在稳步履约。让陕北小米飘香世界的梦想,正在这位基层人大代表坚实的履职步伐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人大代表肩负着光荣使命。张雄彪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品牌引领、科技赋能、利益共享”发展模式,不仅富了一方百姓,更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履职典范。他扎根泥土、心系民生的深厚情怀,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鲜活、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