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聚焦履职“小切口” 做实民主“大文章”

■ 阚秋爽 (江苏)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七个聚焦”之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面对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江苏省仪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聚焦代表履职“小切口”,在持续探索中力求做到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频,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兼顾“点线面”

切实拓宽民主路径

仪征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中拓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知情知政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一是用好立法联系点。良法出善治。为支持配合上级人大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突出特色、管用有效的思路,延伸真州、大仪立法联系点功能,在“安心议事会”“书记下午茶”等社区协商议事品牌活动中与群众面对面征询《扬州市旅游促进条例》等内容的立法意见,邀请专业人士把关,为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表达立法诉求提供了全链条服务,助力法规载满民意。二是紧扣双联关系线。立足让代表工作开展规范化、联系群众“零距离”,制定《关于加强市人大常委会同代表联系、代表同选民联系的意见》,通过提高代表活动频次、提升代表履职质量,完善意见建议反馈机制等,进一步密切常委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选民之间的联系。三是扩大监督覆盖面。持续优化议题选择,围绕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一老一小”关爱保护等内容,找准“小切口”,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等监督方式,着力打造监督“闭环”,进一步增强了监督实效。同时,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征集环节鼓励人民群众参与,从民生保障、乡村振兴、教育发展、城市品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中提炼十项重点工作,推动民生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立足“建管用”

健全完善民主载体

完善履职平台和载体建设,是民主发展的必然逻辑。一是体现便捷性,在“建”上方便常来。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在提档升级12个“人大代表之家”、16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选设27个人大代表联系点的基础上,持续强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拓展阵地功能。2024年,按照“空间功能叠加、阵地资源共享”的思路,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便民服务中心等现有平台,打造了“1+9+N”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1个市镇共建基地、9个镇级示范基地、N个镇村和社区特色基地),将民主基地建在了老百姓的家门口。二是注重规范性,在“管”上实现常态。立足让代表联系选民规范化,市人大常委会在“线上”完善代表履职服务管理系统、“选民有约”和数字人大平台建设,实现了选民反映问题全天候、表达诉求更便捷;在“线下”优化人大代表“家、站、点”功能布局,出台《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建管用”的实施意见》,在履职中探索选民说事、代表问事、活动议事、政府办事、人大督事的工作链条,切实将平台打造成汇民意、聚民智的民主载体。三是彰显实用性,在“用”上确保常效。衡量民主的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政治生活。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开展代表风采“我开讲”、共谋发展“我建言”等8个类型活动,举办营商环境专题代表讲坛、青少年群体体验“成为人大代表的一天”等活动,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的务实经验,让民声直抵民心。

突出“专与实”

不断丰富民主实践

人大工作开展靠代表、履职水平看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保障代表履职行权,推动代表工作更加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一是代表体系专,以“精度”谋“深度”。立足代表活动与职业优势互补,仪征市人大常委会分阶段完善人大代表小组网络,在前期形成内务司法、环资城建、教科文卫代表专业小组的基础上,补充组建财政经济和农业农村代表专业小组,拓宽代表履职专业化途径。出台代表专业小组管理办法,建立“常委会+专工委+代表专业小组”的活动机制,以“按专业编组、按行业建言、按领域联动”为原则,规范开展活动,推动监督工作与代表工作相融互促。二是建议办理实,以“找题”引“解题”。办理代表建议,推进的是民生实事,破解的是发展难题。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选取加强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等代表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市政府领导挂钩领办;选取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代表建议由专职委员跟踪督办,促进建议办理提质加速。对3件代表重复建议进行办理可行性评估,推动难点问题减量销号。2024年,首次探索市委书记督办代表建议做法,推动政府部门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和办理责任感,让代表建议“掷地有声”,群众期盼“开花结果”。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