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机械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热气腾腾的发展图景。这里集聚了70余家眼镜企业,从镜架冲压、镜片打磨到蓝牙智能眼镜组装,一条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正加速成型,2024年园区眼镜产业综合产值达30.2亿元。
当地眼镜产业由弱到强、集聚成群,与人大代表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2022年以来,在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建议+监督+服务”全方位跟踪推动下,全县300余名人大代表持续三年接力履职,推动奉节眼镜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 本报通讯员 黄秋彬
如何破解发展困境?
代表建议提出转型之策
从“挖煤烧炭”到“架镜观世”,奉节这座曾因资源依赖陷入转型困境的渝东北小城,正以人大力量为引擎,书写着特色产业突围的生动篇章。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有“中华诗城”美誉。这里曾经因煤而兴,是全国产煤百强县,煤炭产业贡献了全县3/5的财政收入。但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让“千年诗城渐失诗意”。2016年,按照国家去产能政策,奉节全面关闭年产量9万吨以下煤矿,随后又陆续退出所有煤矿。矿井封停的那天,不少老矿工蹲在井口抽闷烟:“没了煤矿,咱们的饭碗咋办?”在转型时期,奉节县一度面临产业空虚、3500余名矿工失业、工业产值断崖式下跌等问题,急需寻找绿色发展新出路。
转机,源于一位返乡创业的务工人员开设的眼镜店。眼镜产业低能耗、低污染、劳动密集的特性,与奉节人均耕地不足1亩、劳动力富余的状况高度契合。同时,东部沿海因土地、人力成本攀升,正加速推动眼镜产业向西部转移。奉节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更多企业进驻县生态工业园区。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原材料缺乏、核心配件不足等诸多挑战,如何让眼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奉节县人大代表龙仕凤开展了深入调研,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心得。“当时园区有30多家眼镜企业,但多是做镜框冲压、镜片切割的‘配角’,原材料要从江苏运,成品要发到深圳卖,利润的大头都被上下游赚走了。”龙仕凤说,他走访了12家企业,发现“两头在外”的产业模式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附加值低。
2022年1月,奉节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龙仕凤提出建议:“把眼镜产业作为转型突破口,重点招引原材料供应、核心配件生产、品牌运营等关键环节企业,补链强链!”
这件带着企业发展诉求的代表建议,引起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此后三年,奉节县人大常委会构建“建议提出—交办督办—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机制,组织全县3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开展“眼镜产业培育”专项履职。
如何保障产业要素?
聚力一线尽显代表担当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在招商引资方面出谋划策,特别聚焦原材料、零配件、生产制造、贸易销售等上下游环节。在县人大常委会推动下,当地成立了两个眼镜产业招商引资驻外办。
“招商引资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必须盯着产业链缺口补。”奉节县人大代表、粤港澳驻外招商办主任袁旻说,他记得刚接手任务时,招商手册还是空白——没有产业图谱,没有目标企业清单。“我们带着问题跑企业、访协会。”袁旻和驻外办成员扎进广东眼镜行业,梳理出镜片基片生产、金属镜架表面处理、高档镜架制造等10个关键环节缺口。紧接着,驻外办又赴浙江、福建等地,与17家有外迁意向的企业面对面沟通。为打动一家温州镜片龙头企业,袁旻和驻外办工作人员带着奉节产业规划、要素成本对比表,7次往返温州,终于用“配套企业已有3家落地”“标准厂房3个月交付”的诚意,让企业签下投资协议。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三年来,在人大代表的协调下,奉节县招商引资驻外办累计招引落地眼镜企业40余家。
2023年年初,奉节县人大代表姜运东在走访中发现,生态工业园区3家眼镜企业因厂房不足被迫推迟投产,另有5个项目在等土地指标。“产业要集群,要素保障必须跟上!”姜运在当年的县人代会期间提交《关于加快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的建议》,破解眼镜产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问题。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将此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件,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督促县规资局、园区管委会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工建设标准厂房及配套用房。在县人大常委会随后组织的专题视察中,县人大代表们发现园区部分标准厂房建设滞后,当场进行质询。紧接着,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启动清单督办。最终,厂房提前45天交付,6家企业得以在春节前投产。
通过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政府部门持续“筑巢引凤”,不断完善生态工业园区配套能力建设。目前,奉节生态工业园区投用标准厂房84.9万平方米、职工周转房1026套、安置房536套,建成眼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眼镜展示中心。园区内,仓储物流中心、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均已投用。
如何实现长远发展?
人大监督护航产业提质
产业要行稳致远,监督必须贯穿始终。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创新“调研+视察+质询”监督组合拳,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显现。
2022年,奉节县人大财经委牵头调研当地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一系列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县生态工业园区内70%的眼镜企业生产塑料眼镜、老花眼镜等低端产品;13家眼镜相关企业亩均税收不足5万元。报告列出“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薄弱”三大痛点,并提出“必须推动产业从‘量’到‘质’的跃升”“引进品牌代工企业”“建设检测中心”“加强人才培育”等建议。
随后,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督促下,县政府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论证,推动出台《奉节县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安排专项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人才引进。
为保障从沿海地区迁入奉节的眼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自2022年代表提出相关建议后,县人大常委会形成督办制度:每年县人代会前组织一场针对眼镜产业的专题视察,由分管副县长现场解说并答复代表提问。
“我在代表联络站调研时,多家企业提到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长远发展。”一次视察中,县人大代表刘修权的发言道出了企业心声。
其他代表也发现同样的问题:部分企业反映“熟练技工短缺”,尤其是智能眼镜调试、光学设计等高端岗位。
产业升级,人才是核心。代表们随即建议,要加强人才培育,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眼镜相关专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开展督办工作,推动县人力社保局成立眼镜产业用工专班,深入企业摸排岗位需求,组织草堂、汾河等10多个乡镇的剩余劳动力集中参观生态工业园区,并不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
此后,县政府还通过“以赛促训”的模式,每年培育300余名眼镜制作专业技术人才;在3所中职院校专门开设眼镜制造专业,建立稳定的“人才后备资源库”。
“以前在广东打工,过年回家发现园区企业多了,岗位也合适,现在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草堂镇欧营村村民刘大姐说。
2024年,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评议,县市场监管局因“证照办理多头跑”问题得分垫底。评议结果公开后,县人大常委会督促该局推出帮办代办服务,实现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日办结”,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7342户。“以前办证要跑4个楼层,现在一杯咖啡的时间就搞定了。”一家眼镜企业工作人员感慨道。
“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样令人赞叹——我们从洽谈签约到装修投产仅用了58天,这让人充分感受到奉节发展绿色产业的坚定信心。”重庆目奢克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培勇说。之前,马培勇在对市场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进一步扩大在奉节的投资。如今,目奢克光学科技的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如何打造产业集群?
全产业链优势加速释放
要发展就要补全产业链短板。2024年,总投资1.82亿元的电镀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年处理眼镜能力达3000万副,彻底打通表面处理这一“卡脖子”环节。至此,奉节眼镜从模具开发到成品组装的150余道工序实现全本土化,综合成本直接降低25%。
2025年年初,在奉节县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多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推动眼镜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建议从“补齐链条、出台政策、优化结构、树立品牌、完善配套”五方面发力,推动眼镜产业延链和本土化,迈向“制造+品牌”发展道路。
“从‘建链’到‘强链’,需要制度保障。”奉节县人大城环委主任委员罗青海介绍,在建议转化过程中,常委会组织代表参与论证会12场,征求企业、行业协会意见37条,最终推动“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举措写入政府工作方案。
如今的奉节眼镜产业链更完整,正释放出强大的“乘数效应”——从上游的树脂单体、光学材料,到中游的镜架制造、镜片加工,再到下游的品牌运营、电商销售,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奉节眼镜产业的全产业链优势,慕名前来。目前,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已签约眼镜企业159家、投产79家,带动就业超5000人,成功创建“重庆市眼镜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汇聚人大力量,奉节正锁定“视城”这一全新目标发力冲刺:将当地眼镜产业集群打造为西部眼镜产业“名片”,力争2030年实现百亿元产值。
从“煤城”到“视城”,奉节的转型之路,是人大力量推动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奉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向益平所说:“人大代表不仅是民意代言人,更是发展助推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建议破解难题,用监督压实责任,让特色产业从‘纸上蓝图’变成‘地上实景’。”
图①:2022年9月,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眼镜企业发展调研座谈会。
图②:2025年2月,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眼镜企业发展情况。
图③:2025年6月,奉节县人大代表与眼镜企业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企业生产情况。
图④: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全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