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雪燕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各个乡村,一个个“电子保安”24小时值守,织成了一张守护平安、赋能治理的“智慧网”。沙龙镇谢官营村党支部书记夏紫阳介绍:“自从装上这些摄像头,村里不仅治安案件零发生,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大幅提升,乡村治理轻松多了!”这背后,源于一位县人大代表“让乡亲们睡个安稳觉”的朴素心愿。
祥云县人大代表章敏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农村监控盲区多,成为基层治理短板。“村里一旦发生车辆剐蹭、财物丢失甚至盗窃案件,由于缺乏监控录像,取证难、破案慢,群众安全感大打折扣。”2025年年初,章敏在县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在全县各村推广安装监控视频摄像头的建议》,旨在通过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监控,照亮乡村“盲区”,守住万家安宁。
祥云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将该建议列为年度重点督办件,由常委会副主任张林军领衔督办。在县人大常委会的跟踪协调下,建议交办不到一个月,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及中国移动祥云分公司便组成联合工作组,主动上门与章敏面对面沟通,认真听取她的具体设想和建议初衷。
承办单位没有简单地就建议办建议,而是将代表“金点子”与全县正谋划推进的“雪亮工程”进行深度融合,联合工作组向章敏详细介绍初步实施方案,并选择沙龙镇谢官营村作为安装摄像头的先行试点,探索可行路径。这种“开门办案”主动联系代表的做法,确保了建议办理不走过场、直击要害。
试点初期,不少村民对安装摄像头有顾虑:“会不会侵犯隐私?”“增加的电费谁来承担?”夏紫阳配合县、镇工作组先动员村里的党员家庭带头安装,并推出“以奖代补”创新模式——村民自愿将摄像头接入村级综治中心平台,每月可获1元电费补贴,还能通过手机随时察看村内公共区域实况。
村民谢开周常年在外务工,家中仅有老人和小孩。安装摄像头没几天,他通过手机发现老母亲在院中摔倒,急忙联系邻居帮忙送医。“没有这个‘电子保安’,真不敢想象后果!”他由衷感慨。口碑相传之下,村民态度从“要我装”转变为“我要装”。五个月内,全村500多户农户中有300多户主动接入村级综治平台,农贸市场和偏僻村道的50余个公共摄像头也全部联网,实现村内监控全覆盖。
截至今年8月,沙龙镇探索出“政府主导搭框架、企业支持强技术、村民参与享便利”的治理新路径,已有4093户农户安装摄像头,覆盖率达49.02%,主干道和村巷道视频监控覆盖率达79%。在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镇公共区域的实时画面清晰呈现,从集镇主干道到偏远村道,从居民区到田间地头,一览无余。
据介绍,“雪亮工程”不仅实现“被动记录”,更具备“主动预警”功能。监控系统支持人脸抓拍、车牌识别、异常行为预警等,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突发事件,立即将信息推送至综治中心。祥云县各乡镇安装监控摄像头的农户越来越多,“全县已完成3.1万余个摄像头安装,1万多户居民接入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平台,实现重点区域、路段全覆盖。”8月19日,祥云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督办活动,县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副局长黎建祥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林军、建议提出代表章敏等人介绍道。此次专题督办活动,正是县人大常委会跟踪问效、确保建议落地生根的常态化举措之一。
通过“部门牵头、政法统筹、企业支持、镇村发动、群众参与”五级协同,这些摄像头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系统自动捕捉乱倒垃圾、车辆违停等行为,及时推送至镇、村干部手机端;视频证据助力邻里纠纷快速化解;部分农户还通过监控平台实现果园、养殖场远程管护。祥云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光秀说:“‘雪亮工程’不仅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现场支持,还赋能社区管理、纠纷调解等基层事务,有效遏制随意违停、小偷小摸等违法犯罪现象,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
“从前代表建议办结,往往是收到一纸答复。但这次,从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件,到承办单位主动上门沟通,再到多次受邀参与调研和督办活动,我见证了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全过程。乡亲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我对建议办理的成效非常满意。”近日,章敏站在谢官营村的监控大屏前,画面中村巷安宁,老人们坐在树下闲谈,孩子们追逐嬉戏——一幅新时代乡村的平安图景,正通过万千“小探头”缓缓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