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智慧履职新格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笔者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代表履职效能。如何推动人大代表实现从“传统履职”向“智慧履职”的转型升级、从“单向响应”向“闭环管理”的流程再造、从“广泛参与”向“精准服务”的效能提升?笔者从数字赋能、机制优化、功能拓展三个维度,对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行一些思考。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代表履职模式系统性重塑,构建全流程、智能化履职新体系。各级人大要通过“代表码”“联络站码”双码融合的数字化应用,实现代表建议提交、调研走访、联系群众等履职行为的数字化记录与追溯,形成“履职行为可量化、选民监督可落地”的双向互动机制。同时,依托智能履职平台建立建议办理“三色预警”机制,通过动态监管推动办理进度,破解“重答复轻落实”的痼疾;创新履职积分管理制度,将代表参与度、建议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进行量化考评,激励代表从被动履职向主动作为转变。

“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打破时空限制,打造全天候、零距离的群众联系渠道。各级人大可以探索整合视频接访、在线议事、云端宣讲等数字化工具,推动代表联系群众“面对面”随时见,构建“诉求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代表履职触角,实现代表联系群众频次显著提升、问题解决周期大幅缩短,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智慧动能”。

筑牢监督闭环新体系

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构建建议“提、办、督、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各级人大应健全代表建议“双领办双督办”责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的办理格局:政府领导牵头领办重点督办建议,聚焦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组建专项工作组;人大常委会领导跟踪督办,通过实地调研、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推动建议从“纸上办理”向“落地见效”转化,实现“办理一件建议、推动一项改革、惠及一方群众”的叠加效应。

完善“三审三评”质量管控机制,提升建议办理规范化水平。预审环节由人大各专委、常委会各工委联合专家对建议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建议“提得准”;联审环节组织承办单位与代表面对面协商办理方案,确保建议“办得精”;核审环节由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对答复意见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答得好”。评价环节实行代表初评、群众参评、人大复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提有质量、办有实效、评有依据”的闭环管理,彰显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建立B类建议“回头看”长效机制,破解“计划解决”类建议转化难题。各级人大可以通过台账管理、定期督查、二次交办等措施,推动建议从“纸上计划”向“实际成效”转化,以“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的工作韧劲,确保代表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彰显履职为民新担当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代表履职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各级人大可尝试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深耕重点领域,按照“行业相近、专业互补”原则,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组建专业化履职团队,深入一线开展靶向调研,形成“问题收集—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的服务闭环,为产业发展破解瓶颈、为民生改善精准发力。

创新“代表+”履职模式,拓展服务群众新路径。如在乡村振兴领域,要充分发挥代表的重要作用,鼓励代表牵头建立特色产业帮扶机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基层治理领域,选聘专业能力强的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将法治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形成“法律咨询—矛盾化解—司法确认”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领域拓展代表履职深度,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更富成效,帮助代表用心用情答好群众满意卷。

三维联动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 周杰璐 (浙江)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