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林秉弘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以精准监督为抓手,围绕“一县一台戏、一县一桌菜”(以下简称“一台戏”“一桌菜”)开展专项调研,既摸清成效亮点,也破解发展难题,为当地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动力”。
调研“不走过场”:深入一线、听民意摸实情
为确保调研实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组建高规格调研组,由徐华主任任组长、5位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分赴各挂钩县(市、区)开展“点对点”调研。调研组不仅深入剧目排演场地、餐饮企业,实地察看“一台戏”创排细节与“一桌菜”运营现状,还通过召开5场专题座谈会,邀请70余名文化专家、文旅干部、餐饮从业者及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最终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全面掌握两项工作的“成绩单”与“待办项”。
成效“亮点频现”:文化出圈、美食扬名双突破
从调研结果看,“一台戏”“一桌菜”作为泉州文旅重点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在“一台戏”方面,晋江市创排的《侨批往事》以侨批文化为核心,率先实现常态化商业演出,成为展示泉州侨文化的“移动名片”,让本土文化通过舞台走向更多游客。在“一桌菜”方面,全市已培育“市井十洲宴”“宋元海丝宴”等13个特色宴席品牌,其中6个入选全国《地标美食名录》;更有“泉州味道”走出国门,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承接“中华文化·雅集”美食招待会,为泉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筑牢基础。
破题“精准施策”:三向发力、促提质增效
针对调研发现的“重起步轻长效、重打造轻运营”、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化联动弱、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意见建议,从“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三个方向提出具体举措。
“一台戏”:以文化为魂,让剧目“活起来”。
内容提质:发挥市艺委会、戏研所专家力量,指导优化剧本,融入海丝、侨乡、非遗等泉州特色元素,创排20至30分钟“折子戏”,适配景区、酒店等多种演出场景。
运营创新:借鉴泉州木偶剧团经验,新剧目以惠民演出培育市场,成熟剧目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探索“周末售票商演+工作日定制包场”模式,提升市场生命力。
宣传破圈:通过短视频宣传、“票根经济”、对外展演等方式,扩大剧目影响力,让“一台戏”成为游客“必看项”。
“一桌菜”:以品牌为核,让美食“火起来”。
标准升级:以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目标,完善食材与烹饪标准,支持企业参评“米其林”“黑珍珠”榜单,编制泉州美食地图,提升品牌辨识度。
场景拓展:在景区、美食街区布局体验店,推出“家庭小份餐”“单人体验餐”,借助名人直播、海外侨团推介激发消费活力,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产业延伸:推动食材本地化采购,研发预制菜与伴手礼,打造“美食+茶艺”“美食+非遗”融合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监督“闭环推进”:跟踪落实、见实效保长效
调研结束后,泉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相关调研报告,提出“强化统筹协调、聚焦品牌运营、丰富供给品类、夯实人才根基”等4方面12条建议,交由市政府研究处理。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回头看”调研、听取专项报告等方式,督促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推进工作,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做法、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一台戏”“一桌菜”从文旅“亮点”变为“卖点”,为泉州打造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持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