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海宽 崔新娟 (河南)
近年来,河南省温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锚定“两高四着力”,围绕“四个聚焦”,紧扣“两城三区”发展目标,聚焦代表作用发挥,创新搭建平台、健全运行机制、推动成果转化,让人大代表成为基层治理的“常驻力量”,让民主从“会场”走向“现场”,从“纸面”落到“地面”。
建强阵地 让民声有处可诉
温县人大常委会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着力构建起“11+N”的四级人大代表联络网络,建立11个乡镇(街道)联络站、12个特色产业联络站、58个村居(社区)联络点。创建武德镇“老马评评理”工作室、张羌街道“大渠河议事厅”、北冷乡“民情话室”等特色载体,把群众诉求收集在发展前沿。推行“一周一进站、一月一例会、一季一吹哨、一年一述职”的“四个一”履职体系,完善工作制度,设立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项岗位,确保代表真进站、真履职、真解难。3年来,各级人大代表进站2300余次,召开例会30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0个,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沟通无阻碍。
创新机制 让代表有为有位
温县人大常委会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推动代表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建言者”转为“行动者”。“三亮三做”树形象。代表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争当优秀代表、群众表率。开展接待走访6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87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让代表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吹哨报到”破难题。“群众反映—代表研究—站点统筹—部门报到”,一条闭环链条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堵墙”。苏庄危桥改造、祥云镇污水管网铺设、陈家沟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在代表协调下迎刃而解,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与温度。“考评激励”促担当。每月进行履职清单公示、自评互评、“代表之星”评选,让履职看得见、比得出、评得准。今年以来,代表开展调研800余人次,提出建议93条,解决发展难题63个,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例会观摩”激活力。开展8次联络站站长例会,推广温泉街道“代表约访”、岳村街道“一二三”工作机制,同时撤销3个“空壳”联络点,确保站点建设实打实、不走样。
聚力实干 让成果惠及于民
民主不是装饰品,关键看实效。温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推动代表履职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和民生福祉。民生实事由民作主。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24年街道议事会票选20件民生实事,2025年全县票决40件民生实事,实现县、乡两级全覆盖,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决策更贴民心、更合民意。代表全程督导22次,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特色产业因智而兴。围绕小麦种业、四大怀药,组织代表调研献策,助力“社企双绑”机制落地;为打造“速食调味料之都”,人大代表联合相关部门走进企业助力突破技术瓶颈,使代表专业智慧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重大项目一线护航。聚焦“三十工程”“630”工程,举办专题培训、召开座谈会16场,组织代表视察调研20余次,代表化身“监督员”“参谋员”,推动解决西霞院征地补贴、工程占地影响生产等问题10余个,为重大项目建设清障提速。从听民声的“小站点”到促发展的“大舞台”,温县人大常委会以扎实举措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