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莹辉 (河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近年来,河北省滦州市人大常委会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提升代表履职成效,在基层书写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画卷。
明晰代表履职脉络
推行“112445”代表活动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代表履职的成效直接关乎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质效。近年来,滦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112445”代表活动,即每名代表每年需完成“1次专题调研、1次执法检查参与、2次专项工作评议、4次集中视察、4次集中学习、5次以上走访联系选民。覆盖两级人大、四级人大代表,通过量化履职指标、丰富活动形式,搭建起“标准化+特色化”的代表履职实践框架。实践过程中,坚持不下指标、不定任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科学决策,赋予能动性。在开展代表活动时,一方面,结合代表专业特长、职业特点精准匹配履职内容。例如,在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中,组织企业相关人大代表深入开发区20家重点企业,围绕“政策落实、行政审批、要素保障”等问题开展调研,推动市政府出台《滦州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条措施》,解决企业诉求17件。另一方面,结合中心和重点工作,在代表所属地集中开展活动。例如,在农业镇小马庄镇开展《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发现并推动解决“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32个。加强学习,激发主动性。坚持把学习教育和代表履职培训深入结合起来,依托常委会会议、赴外集中学习等形式,先后开展学习31次,实现了四级人大代表全覆盖,在谈感悟、谈履职中激发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担当情怀,增强履职内生动力。在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中代表履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严格管理,加强规范性。建立起“履职档案+成果转化”双跟踪机制。一方面,为每名人大代表建立履职档案,实时记录调研报告、检查意见等履职内容,每年年底由选民代表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实行“清单式管理、台账式推进”,明确承办单位与办理时限,由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跟踪督办。
深化家站功能建设
打造代表履职基层阵地
代表家站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一线哨所”,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窗口”。滦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建管用”并重,将14个“人大代表之家”、34个代表联络站打造成“民意收集站、矛盾调解站、法治宣传站、服务便民站”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
拓展功能,注重因地制宜。茨榆坨镇企业多,劳动纠纷相对较多。芦苇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针对农村部分群众“法律知识薄弱、维权渠道不畅”的问题,联合人民法院设立唐山市首个“人民法官工作室”,明确每周四为“法官固定接待日”,每季度开展1次“法律赶大集”活动,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80余人次,调解民事矛盾38件,开展法律宣传6场,惠及群众500余人。创新形式,提升履职实效。滦河街道作为主城区所在地,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此,滦河街道代表之家打造“蓝马甲·双岗行”服务品牌,以“蓝马甲”为民生服务具象标识,以“双岗建功”为代表履职主线,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实现“民意快响应、难题实解决、服务暖民心”,今年累计解决居民诉求1100余件,社区层面问题解决率达94%。推行“固定+流动”结合模式。明确每个“人大代表之家”每月8日为“选民接待日”,每个联络站每周一和周四为“选民接待日”,由2名至3名代表轮流坐班。流动指的是组织代表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收集偏远村及行动不便群众的意见。今年,全市代表家站共接待选民8000余人次,收集诉求560余件,其中23件重点诉求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探索实施“三长”进家站
构建优质法治发展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滦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三长”(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进家站活动,通过“面对面问政、实打实解决”,推动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的执法、司法问题难直达、难解决”的痛点,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每年初通过代表家站收集企业、群众对执法司法工作的意见建议,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组织相关“三长”走进滦河街道代表之家开展专题活动,采取“代表提问+部门回应+现场承诺”的形式,人大代表现场提问,“三长”直面问题、逐一回应,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安排落实,需长期推进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二是坚持结果导向。将“三长”进家站与专项监督、代表建议、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组织代表通过家站收集线索,通过“三长”进家站推动问题整改,形成“民意收集—监督推动—成效评估”的民主监督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