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晓磊
从凌晨赶公交去大医院做CT,到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就能完成检查;从反复奔波配药,到手机一点实现药品上门……在上海市宝山区,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网”正越织越密。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强基增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扎实推进,以及区人大常委会持续三年的精准监督与有力推动。
近日,宝山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该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三年来,区人大常委会以“一线工作法”贯穿监督全过程,从会议桌到CT室、从健康驿站到居民家中,用坚实的监督推动“强基层、提能力、优服务”的目标一步步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健康福祉。
一线调研:
见证硬件升级与服务拓展
“以前做CT,得凌晨起床赶公交去大医院,现在走出家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检查,这三年的变化真是实实在在!” 在顾村镇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研现场,正在候诊的居民老李向区人大代表感慨道。
这一幕,来自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社区卫生服务强基增能”专项监督。自2023年宝山区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遍全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余个服务站,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地。
调研现场,代表们零距离见证了硬件的全面升级:吴淞、顾村、淞南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病房与门诊改造;菊泉、罗店、罗泾3家中心新添CT设备;罗泾镇建成全区首家社区医院。同时,全区新建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迁建、改造8个老旧站点,建筑面积不足150平方米的服务站数量减少至25个,居民就医环境显著改善。
硬件是基础,服务是核心。在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宋海虹代表与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王阿姨亲切交流:“中医馆全覆盖后,您觉得看病是否更方便一点?”“以前挤公交去大医院看中医,现在下楼就能治,方便多了。”王阿姨的回答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共同感受。
一组数据真实有力地印证着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区卫健委负责人介绍,社区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从2023年的13.99%提升至2025年的17.01%。2024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达95.84%,位居全市前列。“家门口”的健康服务,正日益精准地满足居民的健康诉求。
跟踪监督:
助力数字医疗与人才培育
“不用跑医院,在家用手机就能找家庭医生复诊,药还能直接送到家!”家住张庙街道的糖尿病患者陈阿姨对新推行的互联网诊疗服务赞不绝口。
这一便利的背后,离不开区人大代表连续三年的持续监督与支持。2023年代表们对基层卫生网底功能建设开展专题调研,2024年对本区分级诊疗工作开展调研,2025年对本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监督,代表们围绕信息系统整合与智慧赋能多次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推动数字医疗落地生根。
三年来,全区搭建起区级互联网诊疗平台,社区医院累计完成线上接诊1.3万余人次,检验检查互认率高达99.79%。远程医疗中心、智慧健康驿站、体重管理小程序等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如今,居民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健康档案、预约诊疗,“数据多跑路”的便捷,正让“群众少跑腿”从愿景变为日常。
人才短缺,是代表们在监督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面对基层“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刘晓兵代表在审议发言中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拓展人才队伍建设渠道,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在顾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的专项监督座谈会上,赵嘉峰代表也建议:“加大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流动、轮转机制,盘活卫生系统内部人力资源。”这些建议均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推动落实。
通过“招引+培育”双轮驱动,宝山区为基层医疗注入持续动力:三年来新增副高及以上医务人员76 名,培养学科带头人2名、青年医师18名,完成386名全科医师技能培训,每万居民全科医师数提升至3.58人。
“以前担心社区医生经验不足,现在不少医生都是大医院进修回来的,看病就安心了。” 居民赵先生的感受,反映出了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真实变化。目前,全区已有8家社区卫生中心成为医学院校附属单位,5家建成临床教学基地,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靶向建议:
以系统谋划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绩背后,仍有“成长的烦恼”亟待破解。调研组发现,全区1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业务用房面积5436平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家中心未设住院病区;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4.49人,也与全市平均的6.22人存在差距。
在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黄雁芳、王霞波等代表针对这些短板提出了系统性建议:硬件方面,优先推进人口导入区域新建社区卫生中心,并对26个老旧服务站推行 “一站点一方案”标准化改造,系统性补齐硬件短板。服务优化方面,探索“网格药房”,实现社区与二三级医院药品目录统一;推动医联体信息互通,打破“数据孤岛”;试点家庭医生“双签约”机制,让居民同时拥有全科与专科医生。
人才引育仍是关注焦点。徐军、毛欲华等代表建议由区级层面统筹,组织各社区卫生中心“抱团”招引高层次专家,为骨干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政策,同时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基层留得住人、用得好才。
这些建议均已在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中得到回应。区政府明确,将按照“补齐短板、提升能级”的思路,系统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人大监督的最终目标,是让居民享受到更优质、更贴心的健康保障。”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詹军表示,未来将持续以精准监督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强基增能,为健康宝山筑牢坚实而温暖的“家门口”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