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正月十五灯笼红

■ 罗昭伦 (重庆)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正月里,徜徉在被月色灯影儿包围的大街上,望着孩童们小手牵着大手,好奇地在各式花灯垂挂、灯树丛生、人山灯海的广场上欢快地穿梭嬉戏,望着灯笼那一闪一闪的光团随风流转,儿时过年玩灯笼的点滴趣事再次涌入我的脑海。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来到现在居住的城市时,初春似乎更多地沿袭着冬日的清冷,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直缩脖子。春节过后,常常还有皑皑白雪固守着冬天的执着,静静地铺满城区的大街小巷,给每一条街巷里或大红或五彩或走马或水晶的灯笼统统戴上了雪白的绒帽。随风起舞的雪花,时不时地从屋顶、树梢上打着旋儿,飘落到踏雪赏灯的大人们的额头,沾挂在挑着灯笼嬉笑打闹的孩童嘴角。此刻,嘴馋的孩童会赶忙用舌尖去舔舐那花开六瓣的如饴雪凌,丝丝清甜甘凉飕飕地滑过喉咙,仿佛品茗到了琼脂玉液似的,瞬间,让这些孩子们浸入正月十五那宛如美丽童话般的仙境里。

在我的记忆里,红灯笼是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挑着,里面红烛燃烧,跳动着的小火苗,犹如跃动的生命。在城区的闹市地段,从腊月开始,街边便有了卖灯笼的摊点。捱到正月十五,满街更是红彤彤的一片。那是倒春寒的嗖嗖冷风吹红的一张张笑脸,那是随风摇摆如迪斯科的宫灯、花灯、走马灯的喜悦。街道上,隔一两天还会有一位卖灯笼的小贩,推着满满一排子车的各式灯笼,走街串巷地叫卖。曾听老人讲,这些小贩都是从附近来的艺人,每一盏灯笼都是以竹为支架的传统手工制作,从削竹篾、扎竹架、糊纱纸、画图案到上色,步骤相当复杂,没有点真功夫是扎不出像样的灯笼的。每当远远听到小贩的吆喝声,不管小伙子还是女娃儿,都按捺不住跟在卖灯笼小贩的后面,边走边瞧不亦乐乎。

印象深刻的是正月十五晚上,一帮孩子挑着各自的灯笼去“赛灯”。据母亲说,“赛灯”的意思是在正月十六那天,孩子睡觉前,引燃自己灯笼的同时,许下新年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那时候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把“赛灯”作为显摆和比拼输赢的游戏。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显摆着自己的灯笼如何如何漂亮精致,一边用各自的灯笼作为武器相互碰灯,目的是要把对方的灯笼碰得燃起来。因为灯笼大多是纸质裱糊的,里面点着小蜡烛,一经碰撞便很容易引燃。一时间,你碰我,我碰你,相互追逐躲闪,大呼小叫,别提有多快乐了。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如今的正月,满城尽是霓虹争彩、花灯斗艳,像流动的彩虹漂浮在平坦宽阔的街巷里,像五彩斑斓的丝带拂过男女老少身旁,整个城区都沉浸在一片祥和繁华的喧闹欢腾中。置身于这片幸福安详的欢乐海洋,终于懂得了老人们曾说过的“每个灯笼都是有生命”那句话的意思,那灯笼里燃起的火红烛芯,正是一代代质朴可爱、造就美满生活的人们的不屈灵魂。这样的灯笼高挂在心间,生生世世都燃烧不尽,永远照亮前方。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