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秀明 (江苏)
诗人舒婷在其散文《春卷》里这样说过:“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其实不然,春卷各个地方都有,只不过诗人是福建人,才会有如此情有独钟的想法。
春卷是一种具有传统风味的迎春小吃。“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清人林兰痴对春卷的描绘最为简约,也最为形象。春卷取材简单,也极易包卷,小镇上的人家都喜欢在春天来临时包上一些春卷,招待亲朋,合家小聚,美味的春卷在人们的唇齿间留下了春天的味道。
寒冬甫过,春意勃发,母亲便开始张罗着准备包春卷的馅料。荠菜是野地里挑的,菠菜是自家菜园里长的,洗净后放入沸水里焯一下,微微挤去水分剁碎,再拌上炒熟的五花肉末,以及香干末、剁碎的鸡蛋皮。母亲准备的春卷馅有荠菜馅、菠菜馅,还有芝麻、豆沙馅的,分门别类装在器皿中存入冰箱,想吃的时候就包上一些。
包春卷的春卷皮是大街上买来的,一到春季,小镇的大街小巷便有了不少做春卷皮的摊位。一个小炉子,炉子上搁置着一块厚厚的平铁板,摊主左手持一块软塌塌的面团,不停地甩动着,待铁板烧至微热,将面团轻轻在铁板上一摁,顺势一提,铁板上就留下了一块圆圆的白色面皮,面皮四周微微翘起的时候,再轻轻一挑,一张完整的春卷皮就做好了。摊春卷皮的功夫全在面团上,太软了做出的春卷皮较厚,影响口感,太稠了又容易破损。一张上好的春卷皮,提起来是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结块。
买来的春卷皮,母亲常常用湿毛巾捂起来,确保春卷皮的湿度,春卷皮干了以后发硬发脆,包出来的春卷也是龇牙咧嘴。包春卷是最快乐的时光,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餐桌上摆放着春卷皮、馅料,还有一只盛着清水的小碗。将适量的馅儿放到春卷皮的一侧,形成一个长条形,微用力卷到春卷皮一半大小的时候,将两侧向中间折上,然后再继续卷,最后蘸上点儿清水抹一下,再卷上,在桌上用手抚平,一个完整的春卷就形成了。蔬菜馅儿的春卷看上去晶莹透绿,白皮绿馅,很是养眼,堆在盘子里如一根根胖嘟嘟的玉手指。
炸春卷最好是豆油,油温至半成热时,放入春卷,刚放入油锅的春卷吱吱作响,需要不时翻动,不然一面已经炸糊了,一面还是半生,待春卷炸至金黄色时,便可以起锅了。刚出锅的春卷,轻咬一口,春卷皮又酥又脆,馅料柔中带鲜,油而不腻,满口生香。小的时候,我们包的春卷总是比母亲包的春卷要大出一圈,里面满满的都是馅料,难怪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如小枕头一般。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又是一年春来到,小小的春卷里,不仅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向往,更多的是人们对亲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