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上一篇

电影往事

■ 薛振堂 (山西)

忽然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往事。

如今进入信息时代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已经全面普及了,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了。 然而,在我的童年时期,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已是非常难得了。

和一般的小孩相比,我们这个村的孩子们,看的电影是比较多的。古镇南午芹算是河津的大村子,河津电影放映队会定期来我们村放映电影。

那时候,南午芹完小在大街上的东岳庙里,位于全村的中心地带,电影放映队来了就在这里放映。放映电影不免费,大人票价一角,小孩伍分。当天下午,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工作人员一边倒拷贝片,一边播放音乐,传达放电影的信息。

看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战斗,《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等,百看不厌。还有儿童片《鸡毛信》、儿童动画片《红军桥》等等,也是我们最喜爱的。

上高中的时候,看电影比较少了,但记忆深刻的是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外国电影,是在僧楼剧院里放映的。因为是外国电影,又是某单位组织观看的,那天晚上观众格外地多,剧院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电影开始放映后,观众们都屏住呼吸,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观看。《卖花姑娘》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朝鲜。花妮一家为了还清借地主家的两斗小米,爸爸、妈妈、哥哥、花妮、妹妹不得不在地主家当长工。在地主的迫害下,妹妹顺姬被烫瞎了眼睛,花妮遭地主毒打,哥哥哲勇被送进大狱,妈妈被迫害致死……哲勇越狱参加了革命军,他和战友们带领村民冲进地主庄园,打倒了地主,救出了花妮,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看完电影,同学们都对卖花姑娘的遭遇产生了同情和共鸣,很多同学流出了泪水。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大家都还一直传唱着《卖花姑娘》的插曲:“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

1974年到1975年,我回到大队当通讯员。这时,河津电影放映队分为三个队,把放映区划为南坡,北坡、河槽三片,巡回放映,基本上每月放映一次。我们村又作为放映点,放映的地点仍然是大街上的东岳庙,但由我们大队负责具体接待和安排。由于村干部工作都忙,这项工作由我承担。每次放映队来,第一天要安排放映场所,保证供电,选派协助门口收票的民兵,以及放映人员的食宿。放映队还特为大小队干部准备了优待票,由我发放。当时由于农村人们文化水平低,不管大队干部还是群众,对优待票还是理解不了,以为优待票就是“由带票”,那一张优待票可以带很多人看电影。放映后的第二天,我又要派一辆小平车,把放映队的两个大箱、喇叭和拷贝送到下一个放映点。

这个时期,电影由黑白片开始转换到彩色片了,片子的内容也丰富了,出现了一些反特片和谍战片,印象最深的是那部《保密局的枪声》,这部电影放映的时候,东岳庙的院墙差点被挤塌了。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少林寺》的情景。那时候我正在本村学校教学。一个夏末的傍晚,大队院里第一次放映武打片《少林寺》。看电影的乡亲们都被影片中激烈的打斗画面所吸引,当观众看到王仁则暴打觉远的父亲时,有个老人忍不住骂了起来;当看到觉远和师兄弟们用双臂提起满满一桶水时,人群中不禁响起了一阵啧啧的赞叹声;当《牧羊曲》响起时,观众立刻变得安静起来,那美妙的歌声似乎把人们带到了山花烂漫的山野中。当电影结束时,还有一些外村人不愿离开,他们围着放映员不停地询问,什么时候能到自己的村子去放映这部电影。

大约在1975年,各公社筹集资金采购了电影放映机,轮流在各个大队放映,城镇电影放映队停止了巡回放映,东岳庙里从此再没有放过电影。但老街东岳庙里那看电影的岁月,让人难以忘记。

回忆小时候看电影的往事,它的令人难忘之处,不在于看过多少影片,而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真挚的回忆。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