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念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强刚性监督 护“一江清水”

■ 姜文湘 凌 健 龚 贺 (江苏)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要求,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深入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 全面推进泰州百里大江风光带建设,长江泰州段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在此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加强依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为守护长江水资源、保护长江水环境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坚持立法精准发力

撑起“一江清水”保护伞

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致力凝聚社会共识并推动上升为法律意志,为深入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撑起法律“保护伞”。在泰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市人大常委会就将《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作为第一部实体法规制定出台,以全面推动长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条例创设了重点水域保护区制度,明确了长江水污染防治的管理责任,建立了长江饮用水源地联动保护机制和日常巡查制度,划定了水生态保护红线,对加大长江水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此后,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又立足推动全市范围河道整治与水环境保护,先后制定《泰州市河长制工作条例》《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等,以法治助力幸福河湖建设,护航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市人大常委会还严格按照水环境保护要求和长江大保护指示精神,把制定《泰州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调研项目,真正以“法”落实推进“水”治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为法治实践,不断筑牢泰州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法治屏障。

突出监督刚性约束

织密“一江清水”保护网

一是靶向聚焦,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持续推进市域内长江大保护重大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落地落实,以人大力量织密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网”。围绕依法推动长江水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每年侧重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审议报告、调研视察等监督方式,开展全方位、全链条、立体式准监督,推动长江保护法律法规落地见效,推进解决长江水污染突出问题。二是创新方式,实效监督。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创新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大体检”,创建大数据平台。组建“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建立联动共建机制,将泰州沿江的靖江、泰兴和高港三地长江生态湿地修复连片成线,做实数字化指挥调度体系、做细排污口精准溯源、做美长江示范段,以数字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助力提升长江生态环境监督实效。三是整改闭环,刚性监督。坚持“四不两直”做法,创新建立问题清单、处理清单、督察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围绕长江泰州段及入江河道水污染治理这一重点,对“老问题”跟踪督办,对“新问题”主动出击,形成闭环式、螺旋式监督结构,有力推动检查发现的长江水污染突出问题整改到位。高度重视专项行动专题询问和长江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成果运用,不断强化“问”后监督、跟踪落实“回头看” 反馈整改情况,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问效,推动长江大保护在泰州落地生效。

注重代表作用发挥

当好“一江清水”保护神

突出代表主体作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更高需求,创新开展 “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活动。组织五级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广泛开展微走访、微视察、微调研,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神”。自2018年以来,通过创新建立“组织代表微调研,汇聚民智助发展”工作机制,重点督办代表提出的“兴化市饮用长江水”“加强黑臭河道整治”等议案建议,先后结合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执法检查,组织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以“三看、三听、三联系”等方式专题视察长江岸线固废填埋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聚焦“更优美的环境”等八个方面民生问题,察民情、听民声、群策群力解难题。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