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艳秋 (黑龙江)
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古堡大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建设讲忠诚有信念的政治机关
一是把党的旗帜举得更高。双城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区委的决策部署谋划推进工作,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及时提请区委研究决定年度工作计划、重点监督议题、重要会议活动等事项,着力形成区委定期听汇报、常态化交任务的工作机制,使人大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区委中心任务来推进,力促“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确保党的意志和主张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得到全面贯彻。
二是把理论武装抓得更紧。坚持党组中心组领学、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题学、人大代表履职学、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学“四级联动”机制,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立根固本、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力促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人大代表“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意识”更加强化、“两个维护”更加突出。
三是把决策部署落得更实。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区委工作重点、政府工作难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找准履行人大职能与推进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实施监督,在支持服务中推进中心工作,督促和支持“一府一委两院” 依法履职,以法治保障区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依法履职行权
建设讲民主有权威的权力机关
一是始终服务中心大局行使决定权,全力畅通“民意直通车”。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行使决定权的出发点,围绕区委决策部署广征民意,紧贴群众关切开门纳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把群众呼声作为决定重大事项的风向标,适时进行讨论、审议和决定,切实保障全区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努力使每一项决议决定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
二是始终围绕人民期盼行使监督权,不断提高群众“民主获得感”。在议题选择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汇民意、选议题,寓群众呼声于监督工作之中,不断夯实人大监督的民意基础。坚持开门审议,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邀请群众旁听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不断延伸监督触角。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综合运用听取审议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方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厚植人大制度优势,让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使人大监督工作与党的决策合拍、与政府工作合力、与群众的愿望合心。
三是始终紧跟组织意图行使任免权,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任免相统一,严格执行资格审查、法律知识考试、投票表决、颁发任命书、向宪法宣誓等制度,不断增强任命人员的宪法意识和公仆意识,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切实为党和人民选举好、任命好干部。持续加强干部任后履职监督,开展好任命人员述职评议工作,促其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进而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
坚持加强自身建设
建设讲法治有作为的工作机关
一是带头学法用法,当好法治的践行者。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各项制度,坚持会前学法,深入学习宪法、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做到视察调查先学法、讨论问题不离法、行使职权依据法、作出决议符合法,让学法用法成为人大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是弘扬法治精神,当好法治的宣传者。以宪法宣传为核心,加强法律宣传,推动普法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力促全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着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现代化新双城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严格依法履职,当好法治的捍卫者。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个别约谈、明察暗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客观反映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发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推进宪法和法律在全区全面有效实施。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加强对“两院”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推动“两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设讲担当有活力的代表机关
一是代表活动常态化,激发代表履职责任感。统筹安排好代表初任培训、履职培训和专题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模式,推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与人大工作精准对接,让代表成为人大工作的行家里手。健全代表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和激励制度,开展经验交流,推进代表与选民联系常态化,切实提高代表履职的主动性。
二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增强代表履职归属感。立足“一乡一主题、一站一特色”,因地制宜提出“有地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议事”的“四有标准”和“政策法规宣传站、社情民意收集站、政府工作监督站、城乡群众服务站”的“四站定位”,形成区有代表服务中心、街乡有联络站、村屯社区有代表之家“1+27+N”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站点全覆盖、代表全进站。立足周有接待、月有活动、年有考评,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代表接待—站点梳理—各委分类处理—定期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更好地为双城发展凝聚共识、汇聚人心、集聚力量。
三是建议办理制度化,提升代表履职成就感。推进代表议案建议“大督办”,建立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专委工委分类督办、重大问题集中督办机制,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着力提高代表建议的解决率、满意度,力促建议办理由“事事有答复”向“件件有成效”转变,真正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做到让代表满意、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