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来,校园内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人怀疑中央“双减”政策落地的决心。“从各项政策发布的时间表就可以看出,去年5月中旬,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5月下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双减’意见;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8月1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强调,为加大工作督促力度,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建立‘双减’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你以前看到过哪个行业会从国家层面如此紧密出台政策吗?”贵州省教育厅一负责人如是对记者说。
“按照中央的政策,去年下半年一开学,便要实施5+2校内课后托管服务,但彼时,因为大部分地方都刚刚开始启动该项工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大家都是边实施边摸索再总结。困难是巨大的,但这也是死命令,不得不迎难而上。”该负责人透露称,她与各地教育局负责人沟通探讨后,发现大家都有一样的困惑。
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因为配套的实施方案没有下来,而5+2又不得不执行,因此,只能先让校内老师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在第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来自下辖各县区教育局、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来电,反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彼时,市教育局事实上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对来电人进行解释和安抚。”他向记者总结说,最初那段时间,意见最大的是学校老师,他们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但却要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延长两个小时照顾别人的孩子,而且是义务劳动,这导致反对的呼声越来越大。
事实上,六盘水市遇到的难题,也是广西、湖西、粤西北等地遇到的共同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对课后服务并非是一张白纸,如广州、杭州等地早在2017年前后就在推行“430”项目,其本质便是校内的第二课堂,5+2政策落地之后,即开始进行对接,因为有前期的课后服务基础,对接相对顺利。
但是,并非完美对接。记者在粤西北地区调查时发现,尽管之前便实施了“430”课后服务,但该政策的出台,却被许多有人脉资源的投机者盯上了,认为这是一个更大的商机。据当地一位区教育局局长透露,其中有一家完全没有教育从业资质的安保劳务输出公司,动用相关力量将整个区县的大部分学校收入囊中,实施的这一年来毫无成效可言,管理混乱。“试想,一个做劳务输出的公司,怎么能做好教育?”不过,该局长也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课后服务工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家校互动更及时迅速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方案进行招投标。”
该局长强调,“接下来不仅要做好普惠性托管服务,我们还要加强特色课程的引入,做到一校一特色,因此,对平台和机构的要求也将会更严格。”
粤北一县级市教育局局长对记者说,“做教育的一定是有教育情怀的人才能做好,不能完全用商人的思维来做教育,要想赚大钱、赚快钱,最好别进入教育行业。”
近半年来,该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张华(化名)频繁到各地调研,与各教育局保持紧密沟通。“我要深入到这些去年底就开始实施的地方去了解,才能知道会面临什么问题,才能更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效果,如何执行、监管的思路才会更清晰。”
张华表示,当地正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引入第三方平台实施全面监管。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保障支持,加大对课后服务经费的保障,确保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我市很快就要执行,现在前来洽谈的有几十家机构平台,表面上看,大家都很优秀,但我更担心的是,落地之后他们能不能言行一致。平台系统仅仅是一个工具,技术上大家都没有问题,功能也大同小异。但关键是用这工具的人能力如何、能否用心、可否执行到位?”张华表示,在筛选中对管理团队执行力的考查会更加慎重。“要坚决杜绝转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