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双减”之后主要对两大人群带来较大的影响。一部分是本来学习成绩就比较差、孩子本身也没有学习的欲望、家长想推都推不动的那一部分孩子。“双减”落地后,曾出现多起孩子举报教培机构的事件,在广州广外附属学校甚至有一名学生亲自致电地方教育局,举报学校组织测验考试。另一部分是孩子动力不足,家长比较“佛系”,刚好在国家“双减”政策的环境下,为“快乐学习”找到了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借口。
而对于孩子学习欲望强、家长教育理念积极的群体来说,这项政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变化。“该学的还是学,该报的课还是报,政策要求周末不行,那就周中辛苦一点。只不过孩子更累,学费更高了。”广州学生家长罗海英对记者说,她身边的一大群“鸡娃”家长对“双减”政策具有高度免疫力。
记者就此也随机采访了这个人群中的38位家长,结果发现,这个人群中大部分家长是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医护人员、公司高管等,并且这部分人中很大比例又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安家立业的新城市人。
越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教育越重视。罗海英自称“重视教育的得利益者”,她曾经以地市高考状元的身份,离开贵州的贫困农村,现在南方一家电视台管理岗位任职。2015年,她的大女儿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奥数班考入复旦大学,2019年直升北大硕博连读,现找了一个在协和医院上班的男朋友。“大女儿就是在中小学时努力学习考入华附奥数班并一直延续,才有了今天。如今一对双胞胎女儿也将重复她们姐姐的路。不可否认,走奥数竞赛这条路非常辛苦,但只要孩子能坚持下去,我绝对不会放弃。”
还在读小学生三年级的刘玺的一番话令记者深感诧异,“再辛苦也是中小学12年,只要苦了这12年,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个好的工作,可以轻松一辈子,你是选择12年,还是未来的六七十年?”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真心想法。刘玺妈妈告诉记者,这种想法是刘玺的自我认识,父母并没有刻意跟他说过这个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他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孩子读的是私立学校,早上6:40出门送去上学,晚上8:20接回家来,洗漱完毕后,吃个夜宵,还要学习20分钟英语、30分钟奥数,看40分钟课外书,晚上10:30强制关灯睡觉。日复一日,坚持了三年,已养成了固定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周还要外出上两次奥数班,因为有一定的天赋,孩子自己也愿意,所以能坚持下来。”
记者也曾与多位大学教授谈及“快乐童年、快乐读书”的话题。何为快乐,实为个人感知的问题,有的孩子觉得玩游戏、外出玩耍是快乐,有的孩子觉得下棋、唱歌跳舞、堆积木是快乐,也有的孩子觉得看书写字、挑战难题是快乐。“孩子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家长如何去引导。”儿童心理行为指导师、家庭教育专家何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这句话表面上看没毛病,但是深究之后会发现很可怕。孩子不喜欢就不能逼他,那么作为未成年人,他的自律该如何培养?他的习惯该如何养成?喜欢是本能,但喜新厌旧也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