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如果一味地闷头读书的话,难免会迷失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罗海英说,现在低年级都不允许考试,不公布成绩,没有排名,如此一来,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学到了什么,老师也不能充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那些知识点。“简直就像开盲盒,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孩子自律性差,一到高年级考试,才发现连拼音都没有掌握,难道到时候还要从头开始学吗?”
广州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吴莉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考试测验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如果完全不允许考试测验,老师确实没法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只能通过别的办法多关注一下。”
不过,硬币还有另一面。也正是因为成绩和排名的公布,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很多学业上的压力,引发因成绩或排名不理想遭到老师和家长批评的担忧,并由此产生焦虑等情况。并且,随着学生整体文化成绩的提高,教育内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方法会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理由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得到别人赏识的目光,但是对于差生来说,不仅不能获得很好的教育资源,还会招致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目光,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自我放弃。
采访中,华南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学教授向记者直接表达了对这种观点的不满,“试问,一个学生连这点挫折都接受不了,他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他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也应是学校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义务。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吃大锅饭,表面上是实现了公平,但事实上是更大的不公平。”该教授如是对记者说。
韶关市某区教育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对上述教授观点的认同。“就如吃饭,让大小孩子吃一样多,能吃的不够,不能吃的吃不了,这能行吗?”她认为,除了正常的知识点教学之外,应该适当允许给部分优秀孩子“加料加餐”。
竞争无处不在,教育焦虑也难杜绝。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也一直在关注教育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焦虑原因在于中考过早分流,而我国技术教育水平比较低,中考后孩子去了技校根本学不到真技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中考升学率低于市区中学,这也意味着农村地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在中考后会被分流到技校读书。未来我国产业升级都需要开数控机床,工厂最低也要求拥有技术学院的大专文凭,这些初中毕业被分流到技校的孩子因知识储备不足,必然达不到高级蓝领的要求,未来等待他们的有可能就是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家长不为孩子升不上高中而焦虑,哪个孩子能不内卷?
“通过读书、参加高考,走出农村是农村孩子目前最公平也是最可行的一条道路。”何英说,由此决定家长们对孩子学习内卷的必然性。杜绝校外教培机构,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公平问题,但客观的差距还是存在,每个学校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乡镇和城市,教学硬件可以简单解决,但师资软能力却非一朝一夕可实现。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将考量各地主政官员更大的智慧。
中高考制度不改革,中考升学率不提高,超级中学不消失,内卷就会存在,校外辅导需求就不会消失。比起农村家长,城市里家长的焦虑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城市的中考升学率要比农村的升学率高,大多都能达到50%以上,但是城市孩子的家长一般接受不了孩子失业,或者到毫无保障的个体小工厂做杂工,因此城市孩子教育更内卷,上辅导班的比农村更多。即使培训机构倒台,这个市场也不会真正消失。
姚洋分析认为,缓解教育焦虑,打破内卷,在于教育体制改革。他建议,推行十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合并五年,杜绝择校,让所有孩子读完高中,心智成熟后,再选择走职业技术路线或者大学路线。
姚洋的观点与教育界很多教师的观点一致。在他们看来,如果能普及高中,推行十年义务教育,则既能解决中考过早分流问题,也在国家负担范围内,是当前可行之路。
如今,“双减”后的第二个学期已经结束,不同的声音广泛传播于坊间和网络,有点赞,也有质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深入基层调研,出台更细致的执行方案。
但无论如何,“双减”已实施一年,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正在逐步走上正轨。
(《小康》记者 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