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以法治方式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营造民营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环境工作情况专项报告侧记

■ 本报通讯员 杨昊曦 赵晓轶

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振兴东北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很重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

春寒料峭,春风送暖。2月21日,黑龙江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强调要聚焦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立法建制、公正执法司法、加大普法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六天后,哈尔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专题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营造民营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培土筑基,打造法治要素更为优渥的营商环境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报告提出,“出台《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为全市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了‘护身符’,让民营企业无后顾之忧,全力放手,干事创业。”对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说:“要强化法治保障,在立法工作中发挥人大的主导作用,通过‘小切口’立法,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管理经验和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规章,使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有效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的立法供给,是前提,也是基础,更是工作于法有据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制约哈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优等问题,特别是聚焦消除所有制歧视,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10月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条例在保障平等准入、强化激励措施、破解融资难题、优化规范服务、切实保障权益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舒心创业、安心发展。“可以说,该条例为我们平等进入市场、平等参与竞争、平等获取资源要素提供了强有力法治保障,是我们发展的定心丸。”谈及该条例,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法治政府是“关键一招”。为此,在民营企业促进条例出台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2月1日先行出台了《哈尔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条例》,以信用环境建设为重点,着重强化政务诚信建设,要求政府建立政府违约失信责任追究机制,开展政府违约失信问题的清理、整治,着力发挥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表率和导向作用,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信用体系。

浇水施肥,靶向监督确保养分供给直达根部

审议中,委员们对市政府各部门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审慎办理涉企案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的一系列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打出一系列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推动政府部门将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喆在企业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积极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对哈尔滨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类整理,推动‘一府一委两院’创新体制机制,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快速发展。”

2022年10月至12月,在《哈尔滨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出台一年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组深入部门、企业、重大项目以及区、县(市)开展检查、调研、走访10余次,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企业界人大代表、部分企业经营者意见建议,深入个别主城区行政服务中心进行暗访。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金融支持、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影响条例实施效果的20余个问题,检查组提出了打通融资渠道、优化金融环境、建立信用恢复机制、促进政策兑现等意见建议,协调有关部门跟进处理,切实解决企业的“痛点”“堵点”。

2022年年末,黑龙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陆续出台“振兴发展民营经济45条”“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条”。为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2月开展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专题视察。在视察中,共收集到企业反映的营商环境方面问题21个、意见建议18条,全部转交政府有关部门办理。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督办会议,听取问题整改推进情况,以“久久为功,不见成效不收兵”的工作态度推动政策精准落地、直达快享。

修枝剪叶,多措并举减少企业发展“干扰项”

“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放权‘减法’,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有委员在审议报告时谈道:“去年我参与了‘一网通办’民生实事监督,现在开办一家企业,跑一次就能全办完,全流程平均用时不超过90分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2022年年初的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500余名市人大代表用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10件重点监督的民生实事,“一网通办”便利化监督项目高票当选。一年来,监督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持续跟进监督,推动全市开展“一网通办”标准化管理,全市新开通“一网通办”事项500余个,网上可办率提升到98%,一体化网上政府服务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一网通办”成果丰硕:全市企业开办事项办理时间已缩短至最快8分钟;一般纳税人税务注销不超过10个工作日,小规模纳税人和其他纳税人注销不超过5个工作日,大大提升了工作质效和企业办事体验,降低了企业退出成本和时间成本,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2022年,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保障专项行动,深入查找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存在的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从政策层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对在监督中发现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政府予以修改或废止。在督促政府在制定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企业意见,让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等更加客观且贴近实际需求、更具可操作性,适应当下的发展现状,从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符合“放管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17部地方性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为企业发展“松绑”。

精心培育,用“园丁”之责呵护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审议中,委员们多次提到“要把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当好企业‘服务员’。”“民营企业是推动哈尔滨经济发展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重要力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暂时遇到困难,各方都要及时提供支持助力。”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积极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主动“雪中送炭”,做到“有事上门、无事不扰”,全力解决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带头深入81个包保包联大项目、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人大代表领办创办企业,靠前服务,落实帮扶措施。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区县解决了安天科技在深哈产业园的办公用房、香格里拉大酒店供水、欣美包装容器公司附近区域增加公交线路等一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难题,凸显人大监督实效,使企业感受到了“满满诚意”。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稳经济、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还牵头推进全市汽车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产业专班工作, 助力产业振兴企业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人大的独特优势。

“去年的7月26日我提出了群力新区MOHO商业办公区网络信号差的问题,29日就得到了市工信局的回应,8月6日通信运营商更新设备,完成安装调试,实现了信号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点赞市人大常委会服务代表的“加速度”。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启动了“为代表办实事”专项行动,提高服务意识,主动当好人大代表的“娘家人”,牵头协调有关单位帮助人大代表解决工作和所在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足人大职能,赋能企业发展。

寒来暑往,不辍耕耘营商环境沃土;春华秋实,继续谱写法治建设华章。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喆在审议时强调:“要把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谋发展,加快打造‘七大都市’的先手棋,努力让营商环境成为经济整体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哈尔滨必将成为适宜企业扎根发展的“黑土经济带”。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