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代表工作方法 激发代表履职效能

■ 董 智 (内蒙古)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深化“两个联系”制度,拓展人大专门委员会联系人大代表的覆盖面和实现渠道,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用好用活制度 履职成绩突出

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相关工作制度和办法,全方位多角度规范了代表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社会建设委员会在履职工作中用好用活《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工作)委员会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关于市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公示办法》《关于开展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活动的通知》等代表工作制度办法,探索开展多种创新工作举措,其中,认真贯彻代表履职积分公示制办法成效显著,专委会将其发扬光大,发展为代表履职积分公示牌动态调度机制。积分牌位于社会建设工委办公室内,分为立法、监督、活动、代表建议等几大类项目,每当委员和代表履职后,参加会议或者活动、提出代表建议后,社会建设工委即实时进行标记再通过微信群同步更新,让委员和代表第一时间直观了解自己和其他人员的履职情况,积分实现具象化、“一表尽览”,简明直接。这一做法让积分牌与智慧人大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中的代表履职平台相衔接,同步显示、同步更新、同步调度,让履职情况做到透明、动态、准确。此外代表也可发挥能动性,积极梳理汇总自身履职情况,工委及时核对履职情况,确保履职事项不重复、不遗漏。这一机制的运行,能够更好对代表履职进行激励约束,在充分落实履职积分公示制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具象和优化,让工委更好地服务代表履职,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代表专业小组组织活动的能动性和自主意愿。通过“小积分”,发挥“大作用”。专委会委员、代表专业小组成员年度履职积分成绩靠前突出;3名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被评选为全市优秀代表议案建议,受到通报表扬。代表工作的突出成绩反映了代表高水平的履职风采,同样也验证了社会建设委员会探索出的工作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丰富履职活动 解决群众难题

人大代表除了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外,更多时候是参与闭会期间的各项活动。包头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引导组织委员和代表开展立法、监督、调研等履职活动。将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到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切实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彻到人大各项工作中。2022年度,组织代表参与《包头市殡葬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医保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专题调研,组织指导社会管理专业小组开展对家政服务业的专题调研,组织指导应急工作专业小组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和参观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基地活动,发挥了代表专业小组的能动性,活动实效突出。其中,应急救护培训共有15名代表、31名人大机关干部通过了考核取得心肺复苏培训证书。促成团市委、心愿公益协会和市公交运输集团的服务项目合作,通过公交车LED广告发布“亮眼计划”公益宣传广告,实现 “社会组织+企业”资源共享。促成市就业局通过就业援助“暖心活动”线上宣传和进商圈活动,累计提供岗位需求144个,达成就业意向近百人。包头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将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更好联系群众和代表,深入持久办好事,常态长效办实事,及时回应人民关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和“最怨最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监督市政府办好民生好事实事,积极推动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切的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包头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升立法质量,强化监督,服务代表,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促进补齐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短板,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引导委员和代表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向“短板”叫板,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服务发展、推动工作。创新工作模式会一直是社会建设委员会的工作基调。2023年,在持续丰富代表履职活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会建设民生联系点,拟定每季度开展专题活动,面对面倾听民声、汇聚民意,充分发挥“民意直通车”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回应群众期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牢牢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努力开创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全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包头答卷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