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周建军 郑可欣
近年来,湖北省秭归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全生命周期民主实践探索,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民生实事项目各环节、全过程,进一步激发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每一项民生实事项目都落地开花结果,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
问需于民 民事由民提
“我们的柑橘、小水果比对岸每斤要少卖一半的价格”“屈原是全县唯一需要通过轮渡才能过江的集镇,老百姓太不方便了”
“这里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看着就可惜,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这块田改造好了才会有人来发展产业,你们可要向上争取项目”……
这是秭归县屈原镇和郭家坝镇群众向走访的人大代表反映诉求的一个缩影。民生实事干什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秭归县人大常委会将惠民实事的选择权交给群众,提升民生答卷的群众满意度。全县近千名各级人大代表进农村、进企业、进小区,通过代表小组活动、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方式,将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的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各角落。
“我们确定每年的第四季度为下一年度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时间,征集到的各类民生实事项目都是群众与代表、基层干部提出来的,更接地气,也更能满足群众期待,顺应百姓意愿。”秭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小方说。
问政于民 民主定项目
“我宣布,以下10个项目经过投票,确定为我县今年的10项民生实事……”2月3日,秭归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05名县人大代表通过票决的方式,产生秭归县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县人大代表韩建国全程参与了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他说:“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更加注重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民生实事‘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让人民群众所想所盼转化为政府行动,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满满的幸福感。”
代表票决制的实施,将以前的政府任务清单变为群众需求清单、心愿清单,实现政府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决策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人民群众以人大代表为媒介,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者、决策者和受益者,进一步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目前,全县12个乡镇均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票决出本乡镇的民生实事项目,让“群众想什么”和“政府干什么”实现精准对接。
当地群众惊喜地发现,一大批反映民意民需的项目正在变为现实: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让27个小区、1338栋楼房、7890户居民乐享“新生活”的心愿梦想成真;屈原集镇到秭归长江大桥的隧道今年破土开工,千年天险变通途;1700多公顷高标准农田改造将让荒地变粮仓……
问智于民 合力建项目
“大家对我们村落和自家庭院改造有什么好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我想把我家门外的雨棚和猪圈都拆掉,用石头堆砌一个小花坛”……在梅家河乡龙王山村彭家岭村落,乡人大代表郑毅正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最美村落”建设屋场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项目建设出点子、想办法。
“我建议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每个农户筹一点,自家门前的小工自家承担,我自己愿意做施工员。”村民梅爱平率先发言。“这个建议好,我同意。”郑光华紧接着说,在座的22户住户代表一致表示同意。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预算70万元的村落改造项目仅花了37万元,村民对项目建设质量竖起大拇指。
群众的事情,群众最有办法解决。对每一个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只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做到目标一起定、办法大家找、事情共同干,让群众的土办法变为金点子,民生实事项目就会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秭归县人大常委会践行共同缔造理念,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迎刃而解,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问效于民 选民评项目
民生实事项目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发展。项目建设的成效如何,只有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让他们变身验收员、裁判员,才能让群众更信服、更满意。
艳阳高照,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郭家坝镇荒口坪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县人大代表郑邦菊忙着安排项目质量监管排班人员,“今天的监管人员是镇人大代表袁蓉和村落理事长袁学东,周一和周五是我和一名村民代表。我们一定要监督好建设质量,不要辜负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据介绍,秭归县在民生实事项目完工后,项目主管部门还要组织2至3名人大代表和项目所在区域的5名以上选民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现场、开展综合评价等方式参加项目的验收和评价。同时,在工程保质期内,项目所在地乡镇人大组织1次以上人大代表专题视察,及时、准确反映项目存在的问题,呈报县、乡镇人大专题研究后转交政府办理,督促施工方予以整改。
县人大常委会将票决产生的10项民生实事重点项目纳入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运用集中视察和日常督办等形式,全流程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年底,将听取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切实推动所有民生实事项目落地生效。
问计于民 长效管项目
充分激发项目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构建民生实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是保障项目发挥效益和长久运行的关键。项目建成后怎么管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项目大家管”,基层群众给出了对策和答案。
两河口镇云盘村采用“公益积分管理”等制度,议定“最美村落”建设项目由村民代表共同管理维护,每家每户的庭院由群众自主管护。镇人大代表邓军为云盘村无偿提供苗木花卉200多株,主动为村民提供义务技术指导。沙镇溪梅坪村等地通过屋场会集思广益,采取“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奖品”方式,将民生实事项目和公益设施运维落实到户到人,由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村民共同做好环境整治、公益管护等工作,彻底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形成了多主体共同管护民生项目的良好局面。
“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民生实事项目在谋划、决策、实施、评价、运维的各环节、各方面、全过程都能听到人民声音、体现人民意愿,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秭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训说。
位于三峡大坝坝首的屈乡大地,硕果累累,风景绚丽。民生实事项目“由民作主”正成为现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人心,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