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 浩
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晴雨表,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水平。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夜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过,随着夜市规模的扩大,诸如占道经营、缺斤短两、噪声污染、环境脏乱等问题也不时显现,给不少城市的基层治理提出了现实命题。如何让夜市既有烟火气又“不呛人”,则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事实上,烟火气与秩序感并不存在天然的冲突。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往往源于粗放式管理模式。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来说,促进夜市规范有序发展,就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创新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智慧赋能,在疏堵结合的精细化治理中实现全过程监管和人性化服务,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针对相关现实问题,政策举措要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夜市商户、消费者、周边居民等多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寻求平衡点。共建共治共享是城市治理的关键之一,在夜市规范发展上,要实现全过程监管,同样也要实现协商共治。只有如此,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问题。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