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李海源
代表履职平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抓手,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汇聚民智的“大熔炉”。代表履职平台要“能文能武、文武双全”,既能让代表静下心来做学问,又能让代表深入群众搞调研。为此,辽宁省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以司法监督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了“站点结合、功能分离、双向联动、资源互补”的代表履职新模式,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履职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人大代表在“一动一静”之间强化履职效能。
依托代表联络站做学问
设立专业代表联络站是全面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增强专门委员会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双联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行权、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表达意愿要求的重要渠道,更是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阵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朝阳市人大常委会所设立的10个专业代表联络站功能更加趋向于理论研讨和学习交流。比如,监察司法代表联络站先后组织了代表联系会议、重点疑难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研讨、国家和地方立法征求意见等活动,更是依托代表联络站起草出台了人大代表旁听评议法院案件庭审工作暂行办法(草案)等制度规范,代表履职的专业性通过专业代表联络站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提升,人大代表的专业属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对此,两位律师界的人大代表表示,能够通过代表联络站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依法建言献策,使他们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方针路线,更加关心人民群众衣食冷暖、所需所盼,更加关切人大工作监督效能、为民代言实绩,每一条意见建议的采纳都让他们为之振奋,每一项地方性法规、决定决议或工作制度的出台都让他们与有荣焉。
深入专委会联系点搞研究
大兴调查研究,光搞理论交流学习显然不能满足代表履职的现实需要。
2023 年,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专业代表联系点,在“小切口调研、专业化监督”工作理念的指引下,监察司法“察调评测”联系点和社会建设基层联系点先后试水,旨在激发乡镇人大功能作用,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演习所”和“试验田”。
截至目前,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已利用监察司法“察调评测”联系点开展诉源治理、基层审判质效、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等调研活动 3 次,组织党建学研活动 1 次,形成高质量理论研讨文章 2 篇;利用社会建设基层联系点开展村(社区)基层治理、乡镇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环境建设等调研活动 3 次。专委会联系点试验取得可喜成效,推动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朝阳市人大代表王力婧表示:“人大代表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同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履职途径,到联络点开展调研,让我们真正了解到群众需要的是什么,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应该做什么,‘到点上去’将成为我下一步履职的新常态。”
专门委员会把关优服务
“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是朝阳人大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发挥代表主体地位的今天,“去行政化”已经是引导人大代表自主履职的必然之选。
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弱化地方人大在代表具体履职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服务能力,着力发挥专门委员会引领把关作用,织密“条块分割、点线结合”的履职网络体系,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效能。2023 年,朝阳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牵头起草、修订各类制度规范 5 项,取得涉代表履职制度创新成果 2 项,应代表所需开展调研活动 10 余次, 蹚出了一条“代表选题、专委会组织协调、无陪同小切口调研、常委会推动成果转化”的代表履职新路径。
这种做法得到了在朝各级人大代表的一致肯定。有人大代表表示,之前对待专业性问题总是持观望心态,觉得外行看热闹,怕说得不对闹笑话出洋相,现在有了专委会的把关,一些现实问题通过代表反映上来,由专委会寻根溯源、分类汇总后从专业角度提出来,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代表们也能放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使得外行也能看出门道来。
常委会查缺补漏强保障
履职平台建设,最关键的是做好服务代表的供给侧改革。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换位思考,既看代表履职需要什么,更看人民群众关切什么,不断从地方人大具体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培训活动,查弱项补短板,灵活调整代表履职重心,确保在朝各级人大代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中去。
2023 年以来,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共开展各类人大代表履职培训 10 余次,举办机关大讲堂活动 6 期,发行代表履职杂志 4 期,刊发代表风采和理论研讨文章近 20 篇,在做好各项代表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各界传递人大声音,讲好人大代表履职故事。
从站到点,再到点站结合,既是对“实践—认识—实践”的真实演绎,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场景。朝阳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出了一条以学促干、学用结合、探索创新代表履职模式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