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思考

■ 郭开明 (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线平台,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笔者结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建设联络站的现有实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充分利用其功能作用,让民声、民意、民智通过人大代表汇聚到人大工作各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强化“三种保障”

把联络站“建”扎实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要将联络站建设、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进站代表的数量差异化实施代表联络站拨款,保障联络站的有效运行。二是强化梯队建设保障。对现有的联络站站长、联络员加强人大工作业务培训,年底进行评先争优,奖励先进、淘汰落后;进一步注重民情联络员的作用发挥,充分弥补代表履职的时间、空间限制,对与代表积极互动、提供有用信息的网格员进行表扬和奖励;进一步吸纳热心居民、志愿者、楼幢长等社会力量参与,壮大基层服务队伍;加强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的联动,可以通过“结队子”等方式邀请机关干部到站指导工作。三是强化舆论宣传保障。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社区(小区)内的宣传,特别是近年来,社区居民基本养成了关注网格群信息发布的习惯,联络站也可以搭建网格群,选取社区居民密切关注的一些“小切口”,围绕联络站怎样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吸引群众参与交流互动,生动展示发生在群众家门口的人大故事、代表故事,用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提升联络站的知晓率、扩大联络站的影响力,营造代表认真履职、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健全“三种机制”

把联络站“管”到位

一是健全代表活动机制。进一步明确细化联络站代表活动的要求、方式、流程等具体规定,健全代表走访接待选民、学习交流、视察调研以及代表约见、代表述职等相关代表活动制度,用制度保障代表活动的频次和实效;建立联络站定期活动机制,用活动保障活力,围绕中心工作,将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一并“下沉”,探索实施专题询问进站、问卷调查进站、立法征询进站、普法宣传进站等各类主题代表活动,通过源源不断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进站,“沉浸式”体验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在切身参与中感受最真实最朴素的社会主义民主。二是健全分类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代表活动前的告知、活动后对群众意见建议的分析研判、问题处理的落实反馈存档等相关细则,不断健全群众反映事项的处理工作链。联络站要重点关注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调研、专题视察等跟踪督办方式,推动问题解决;要关注群众楼前屋后的一些烦心事,这类“小事”由于涉及多部门,现实中往往更不容易处理,可以采用代表约见、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动解决,也可以借鉴上海、浙江等地先进做法,探索建立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共同在线的数字平台,形成代表事件上报、部门协同处理、办理过程时时督、事后反馈评价的工作场景,从而更为便捷和顺畅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对内,实行代表履职量化评价机制,联络站详细记录代表实际参加活动情况,并对代表履职的频次、内容、成效等进行量化分析,对积极履职的代表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履职不到位的代表适时进行谈话提醒;对外,建立人大代表年初承诺、年底述职的“年考”机制,通过代表履职交卷、选民评议打分,让群众满意度成为评价代表履职质效的度量衡。同时,建立完善联络站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采取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考核检查等形式防止联络站工作搞形式、走过场。

推进“三个联动”

把联络站 “用”出效

一是推进“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联动。联络站组织开展学习交流、调研视察、走访接待选民等活动,常态化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治理,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各联络站可以结合实际自行选题,针对某项工作重点或近段时间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自选动作”,打造“一站一品”的工作新格局,如佘村可以围绕乡村振兴开展“联络站+金陵古风第一村建设”;骆村辖区内有东山司法所、诸多律师事务所,可以开展“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晓里社区老旧小区较为集中,可以围绕燃气安全开展“联络站+燃气安全四进行动”等,在推进“联络站+”建设过程中切实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推进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联动。要不断创新代表活动形式,代表既要“坐堂接诊”,也要“主动出诊”,要到人流集中、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如到居民纳凉晚会上“摆摊唠嗑”、到拆迁安置分配会上“设点监督”,使联络站工作更接地气、更贴民心;要积极探索“数字人大”建设,如“一人一码”“急事即办”等应用场景建设,探索代表活动直播、手机微接待等线上活动,吸引年轻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参与互动,实现选民与代表线上零距离沟通,联络站工作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交流再到多方共享的数字化转型,保障人大工作“总在线”,代表履职“不打烊”。三是推进联络站与职能部门联动。联络站工作不仅要善于“单兵突击”,更要学会“联合作战”,面对一些共性问题,各联络站之间要加强互联互通,将群众反映的一些个体问题放大到面上或同类群体上加以研究分析,找出共性所在,并开展相关主题代表活动,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与人大代表、选民群众共同参与,集聚民智、同题议事,推动问题解决从闭门研究到开门协商,使联络站真正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快车道”。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