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建议追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有用之言”向“有益之事” 的转变 奋力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河南答卷——

■ 本报通讯员 叶 亮 朱自强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省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灿烂。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经济、教育、文化高速发展,百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与时代同步伐、与实践同发展,近年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发挥代表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方式,创新完善“前期交办、中期推动、后期问效”机制,压实承办责任,加大跟踪督办力度,不断将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彩答卷。

2023年2月16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集中交办会召开。945名省人大代表共提出926件建议,其中政府系统主办874件,涉及财税金融、科教文卫、城乡建设、农林水利、资源环境、乡村振兴等领域。“要深入调研推动问题解决,注重沟通充分听取意见,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明确责任分工,在规定时限对代表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做到应办尽办、能办即办。”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要求,各承办单位要坚持质量导向,强化结果导向,完善监督机制,努力把每一件建议办好办实办到位,推动建议转化为解决突出问题的新举措、建立解决共性问题的新机制,从建议办理中回应群众关切、破解工作难题。

建立健全办理“回头看”机制 将代表建议落实到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中

为确保上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圆满收官,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组织“回头看”的基础上,针对打包梳理的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收到的B类1394件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承办单位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化巩固办理成果,创新做到“四看”“四不放过”。“四看”即一看是否逐年建立B类建议台账,二看已承诺事项是否得到落实,三看需要持续跟进的是否一抓到底,四看办理进度是否二次答复代表。“四不放过”即对能解决的问题当年没有解决的不放过,对代表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不放过,对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能推动一方面工作的建议没被采纳的不放过,对答复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不放过。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2018年以来19件B类建议建立“一本账”,统一实施流程控制与过程管理,确保承办处室按时对账交单,全程实施“开门办”,采取调研座谈、上门走访等方式主动加强与代表之间的联系交流,虚心求教、寻求共识,耐心解释、增进理解,加强回访、及时反馈,实现“建”“办”良性互动。

省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省直单位对2018年以来B类建议进行了认真自查,注重“文来文往”与“人来人往”有机结合,通过电话沟通、邮件交流、微信联系、上门走访等形式,对7件B类建议落实了后续办理任务,将办理结果一对一答复,做到沟通到位率、按时办复率、反馈满意率、向省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和省政府督查室备案率均为100%。例如,对陈秀娜代表提出的《关于“发展河南服装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进行“回头看”的过程中,省乡村振兴局把“协办当主办”,积极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研究办理意见,而且明确局机关政策法规处、规划财务处、开发指导处共同协商办理,对照建议认真答复,确保了办理质量。

省公安厅对2018年以来承办的17件B类建议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求按照《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方案》重新组织办理,并列入督办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承办单位的答复意见,设置四级把关制度,逐级审核,从政策法律、工作流程、行文格式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答复意见内容完整、文字精练、语气诚恳、格式规范,符合有关法律政策规定。

截至换届前,1394件B类建议中转化为A类的1189件,“回头看”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二级巡视员邢铁柱表示:“建议办理工作答复是基本要求,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2022年是十三届省人大代表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于届中、届末组织开展‘回头看’专项活动,推动承办单位建立B类答复承诺解决事项跟踪督办台账,督导承办单位集中人力物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各单位落实所作出的答复承诺解决事项,保障代表建议落地见效,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我们将始终坚持下去,切实将代表意见建议落实到推动国家和省的重点工作中,推动代表的‘有用之言’转化为‘有益之事’。”

河南省人大代表刘子军颇有感触地表示:“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暨‘回头看’工作落实情况,非常及时和必要,是一项创新机制。该活动使得2018年以来的B类建议得以完美收官、落地见效,‘回头看’使办理单位有压力、有动力,提升了承办单位对建议办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更深层次的认识。”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