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志刚 (湖北)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湖北省远安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坚持“四抓四强”,激发人大代表活力。
抓学习培训
强代表履职能力
为促进人大代表敢于履职、善于履职,远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省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到远安为全体代表开展履职培训,同时组织人大代表分批到浙江、深圳、北京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今年3月,派出考察组赴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温州市瓯海区等地考察学习当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坚持“线上+线下”抓培训,通过人大代表微信群推送代表履职知识100多条,向人大代表发放《人大常委会公报》《代表履职教程》等学习资料1000余册。为帮助人大代表熟练运用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县人大常委会安排专人深入各乡镇开展“送课上门”专题培训,让各级人大代表适应“掌上履职”新模式。
抓阵地建设
强代表履职基础
为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畅通民意收集渠道,远安县人大常委会按照“五有五化”(有功能支部、组织聚合化,有定期活动、责任清单化,有身份公示、联系常态化,有平台终端、履职信息化,有述职评议、监督民主化)的标准,建设“代表之家”7个,代表联络站44个。在花林寺镇建立“人民有事您请说”接待站,通过完善社情民意一站式收集、分类别交办、全方位评议三大运行机制,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开门说事、协商办事、共同评事”。在旧县镇鹿苑村建立“茶产业代表之家”,四级人大代表齐聚远安黄茶发源地,倾听群众意见,畅谈发展大计。通过组织全县茶产业代表开展宣传政策、接访选民、视察调查、建言献策等代表活动,结对服务50多家茶叶企业和1000多名茶农。代表茶座全天候接待群众,一杯热茶,几句实话,打造“不打烊”的民意表达“便利店”。新闻稿《远安:茶乡代表献良策,建议办理实打实》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发布。县人大代表马海燕,在远安县茅坪场镇花台村开了一家小超市,她在超市收银台醒目位置悬挂“人大代表马海燕社情民意收集记录簿”,她利用超市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便利收集群众意见,为群众代言,她的超市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民意超市”。
抓建议办理
强代表履职信心
为提升代表建议办理质效,远安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主任会议成员牵头抓总、各专工委归口协调、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的督办机制,确保代表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人大代表“提了不白提,说了不白说”。自远安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以来,代表们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出代表建议156件,转交办结率为100%。县人大代表李白银提出的《关于解决嫘祖镇盘(盘古)九(九女)矿山公路安全隐患的建议》办理及时,交通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清除,受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新闻稿《远安:安全科长担当人大代表,这条“隐患路”变成了“安全路”》在湖北人大网、长江云等多家媒体发布。县人大代表、鸣凤镇汪家村党支部书记冉蓉提出的《关于对鸣凤镇汪家村贾寺沟至高楼段道路实施改建的建议》发出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呼声,得到了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开工那天,村民们自发点燃鞭炮庆贺,修路沿线所涉及的山林、耕地等,群众主动让出,不要一分钱的补偿。新闻稿《远安人大:代表建议顺民意,打通“梗阻”暖民心》在学习强国、《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一批顺民意、暖民心的代表建议得到及时办理,极大地鼓舞了人大代表履职的信心。
抓活动开展
强代表履职活力
远安县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代表履职模式,以抓实代表活动载体、注重活动实效为重点,破解代表活动开展“不经常、不规范”的难题。一是将涉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四级人大代表,以“人大代表+产业链”的方式,分成8个产业链代表小组,开展“我为产业发展献一策”活动,将代表小组活动开展在产业链上。二是开展“人大代表聚力+N”活动,深入开展“人大代表聚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大代表聚力共同缔造”“人大代表聚力乡村振兴”等代表活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进工厂、进田间地头、进社区,走访群众、联系选民,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建言献策。三是扎实开展代表活动。各代表小组按照“履职有记录、意见有梳理、建议有交办、结果有评议”的工作标准,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代表活动,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市县人大代表汪宗平积极参与瓦仓革命老区共同缔造活动,在召开屋场会时,他提议建一个村民健身广场,得到了群众一致拥护。他带头捐资3万元,村民们积极响应,有的腾出建设场地、有的捐款、有的出劳力,一个承载老区群众对幸福生活向往的健身广场热火朝天地建起来了。新闻稿《人大代表聚力共同缔造,共建和美瓦仓》在学习强国、荆楚网、长江云等多家媒体发布。河口乡人大主席团在流域治理共治共建行动中,组建红岩河流域代表小组,动员代表小组两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双坪村山岸子老湾组的人居环境整治。山岸子片区过去房屋犬牙交错,巷道狭窄,在收割季节,稻谷、玉米只能用板车一车一车地拖回家,被当地群众戏称为“板车巷”。人大代表逐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开了17场屋场会,终于打开了村民心扉,大家齐心协力放手干。旧房屋拆除了,道路扩宽了,相邻而居几十年的“老冤家”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如今山岸子片区铺上了沥青路,新修了绿化带,百年老湾组旧貌彻底换新颜。新闻稿《“板车巷”的变迁》在《湖北日报》、湖北人大网、《三峡日报》等多家媒体发布,人大代表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事迹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共同缔造的典型案例。
(作者系湖北省远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