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 常韧达 (江苏)

诉源治理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传承和创新。江苏省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牵头法检两院和镇街人大统筹推进,出台《关于人大代表参与诉源治理,助推司法质效提升的实施意见(试行)》,依托覆盖全市的代表之家(工作站),建立健全配套运行机制,推动广大代表参与诉前、诉中、诉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努力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

探索“代表说理+法官释法” 构建法治大平台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法院检察院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等联建平台的支撑作用,凝聚共促法治政府建设的合力。一是建立“代表说理”常态机制。在法院,依托“家·庭融合式联络站”,广大代表发挥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的优势,纷纷进站助力诉前调解。在检察院,广大代表积极参与公益诉讼、助力检察建议落实等活动。二是建立“法官释法”长效机制。发挥代表覆盖各行各业的优势,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深入企业、社区、家庭和学校开展普法教育。深化镇街人大与法院、检察院的结对共建,采取“以案释法解疑”等方式,联合开展专项普法教育等主题活动,纵深推进示范庭审和代表听审等工作。三是建立“共享法庭”协作机制。在全覆盖推行“家·庭融合”、建设“共享法庭”基础上,各板块创新自选动作、深化载体运用,虞山街道人大工委开设“丽丽说法”特色普法专栏,琴川街道人大工委建立“琴虞法”特色工作站,有效打造一站式基层社会治理新支点;梅李镇人大围绕“法纪护航”活动,每月邀请代表和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线上”庭审观摩,实现良性协作共赢。

探索“代表督事+选民说事” 搭建群众连心桥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聚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全力以赴观民情、办民事、谋民利,畅通共建和谐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全景式关注民生诉求。完善运用“五级代表进网格”、代表常态回“家”进“站”等机制,引导代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千村美居打造、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治理领域经常性听取意见和反映诉求,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五治融合”全过程。二是全时段参与社会治理。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为监督聚焦的重点领域,在综合分析民情民意、纠纷案件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依法行政、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方面内容精选议题开展监督,每年集体调研两院工作,并针对性听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专项工作报告,促进治理效能提升。三是全闭环督办民生实事。市镇两级同步推进,一手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为理念广征民意、精筛项目,一手以“强监督”力促“真落地”为宗旨,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监督体系,配套建立分组挂牌督办、过程动态检查、“终端”评价反馈和“回头看”等机制,形成“人民出题、代表定题、政府做题、人大验题”办理模式,形成闭环。

探索“代表善为+联动问效” 担当治理主力军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在创新服务增效能上下功夫,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一是“三方”联席激发新动能。转变思想观念,尝试人大监督职能的广义运用,发挥地方人大监督者、推动者的作用,牵头组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人大代表和选民群众,围绕民生焦点热点问题,经常进行“三方会谈”,变“键对键”为“面对面”,并逐步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源头治理质效。二是“公益”联手注入新活力。协同法检两院加强与以代表为主体的公益组织“人大代表公益会”的合作,在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婚姻家庭、邻里矛盾、损害赔偿、租赁合同、买卖合同、加工承揽六个专业分类,从新老代表中聘任“特邀调解员”,实现“点单式”公益诉讼治理。三是“八庭”联动丰富新内涵。协同法院共谋提升,在“家·庭融合”总架构之下,推动镇街人大联合8个法庭实现特色化提升,建成梅李法庭“连理无讼”、虞山法庭“虞路平安”、海虞法庭“立法直通”等系列特色品牌,成功打造面上有特色、点上有亮点的诉源治理工作矩阵。2023年以来,在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安排和镇街人大具体组织下,人大代表积极参与诉源治理,协助法院诉前调解分流率达到92.2%,真实演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