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情民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媒体之声

培养更多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

■ 申少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养老服务从业者。

养老服务人才流失率较高,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待遇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除了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也应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拓宽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并通过开展评比表彰、技能竞赛、选树典型等活动,加大褒扬激励力度,有效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认同度。

培养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协作、形成合力,一定能打造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提供助力。 (据《人民日报》)

利用数字技术 发展银发经济

■ 肖 文 潘家栋

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场景、个性化需求蓬勃兴起,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渗透公共服务、老龄产品、文化生活等领域,是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搭建起了智能化、个性化应用场景,让老年群体办事更为便捷、生活更为丰富,能够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拓宽老年群体服务新场景,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激发银发经济市场空间。

新技术蓬勃发展和迭代演进是产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并应用,诸多新产品新产业蓬勃发展,类似智能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技术发展为新产品开发应用提供了支撑,丰富了老年群体产品选择和产品体验,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点。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满足老年群体物质富裕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老年群体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广泛使用,既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创作,又便捷了文化内容的获取,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体多维度的精神生活。不仅如此,借助社交软件等,老年群体能够跟子女、朋友等实现实时互动交流,跨越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物理障碍,提高了老年群体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升银发经济的内涵品质。

(据《光明日报》)

别让智能家电 “为难”老人

■ 冯海宁

智能化是家电发展的趋势之一,家电企业为了差异竞争而走智能化之路无可厚非。但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是,我国有约3亿老年人口,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个数字还可能增长。不少老年人受知识结构、生活习惯、接触新事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适应智能家电,帮助老年人“轻松”生活,不该成为难题。

为应对老龄化浪潮,提升老年人群幸福感,《“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建设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在家电领域,《智能家用电器的适老化技术》《用于老年人生活辅助的智能家电系统架构模型》《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等国标相继发布。

尽管如此,智能家电适老化水平和老年人期待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智能家电真正适老化之前,先确保部分老款家电生产和供给,十分重要。虽然有关智能家电适老化的标准出台了不少,但转化为适老化商品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过渡期间,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不容忽视。

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家居产品?如何开发出真正适老的产品?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据《工人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