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 葳
今年两会,传递着中国教育发展的鲜明信号。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代表委员声音铿锵: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时不我待;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重任在肩。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两会前夕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数字“刷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单——
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比上年增长1.3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分别达到91.1%和60.2%。
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郑州市如何走上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道路。
从2018年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和培育工作开始,截至目前,郑州市共进行了3批230所学校的创建,198所学校经验收合格,被评定为市级“新优质初中”,占全市公办初中学校的61%。舍近求远求学逐渐成为历史。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过去一年着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仅2023年2月至7月,从国务院到教育部,到相关各部委,关于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等相关政策高密度出台,力度可见一斑。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奠基民族复兴伟业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似具体而微,实则字字千钧。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阐明了先后顺序和实践路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更加凸显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负好教育独特的战略使命。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怀进鹏在会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
瞄准建成教育强国目标,2023年4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东北等地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标记强国建设的发力点,勾勒教育强国的图景;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集思广益、汇集众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这个消息令人感到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表示,安徽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支撑科技创新、自主培养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能级,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安徽力量。
……
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带着春的气息,也带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澎湃动力,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委员满怀信心,踏向新的征程。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