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间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夏至阴生景渐催

■ 徐 新 (江苏)

四季都在悄然轮回,夏至伴随着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匆匆赶来。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很早就被确定了,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立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它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因此常被赋予天长地久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表明世间万物到了夏至都停止了生长,生长也都到了最大的程度。

过夏至节,我国古代早就有这个习俗。虽说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但古人有感夏至日的漫长,索性放假一天,祭祀、会友、宴饮。《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封禅书》则云:“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日炎炎,但人们依然诗兴不减。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该诗描写了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唐代诗人刘禹锡则根据“夏雨隔田坎”的自然现象,巧妙借喻,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唐代诗人权德舆《夏至日作》诗中“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说的是夏至节气是阳极阴生的转折点,盛极而衰是古人在夏至中体会到的一种朴素而深厚的哲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更多是表现他晚年隐居故乡、平静生活的一种悠闲本真的状态。而明代刘基的诗句“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则是由自然现象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描写夏至的诗歌还有很多,或忆古思今,或表达心怀百姓,或阐述自然之理,充分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对耕作、对生活的思考。

“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夏至以后,酷热俨然成了茫茫天地间的主旋律。尽管热浪袭来,但勤劳的农民并不敢消受太多的悠闲。放眼望去,大地上的绿色仿佛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得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抓紧中耕锄地是消除后顾之忧的唯一办法。因此,农民们常常无视烈日的炙烤,忙碌在广阔的田野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夏至时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且充满了欢声笑语。销声匿迹的蝉在树叶间比赛似的撒了欢儿地鸣叫,听着树上的蝉演奏着高八度的曲调,小伙伴们便寻思着怎么把它捕捉下来。于是,就借助于自制的工具,找来一根粗细适中、长度足够的竹竿,把铁丝弯成圈儿绑在竹竿顶上,在铁丝上系上网袋,然后慢慢伸向树上的蝉,冷不丁一扣,“知了”声戛然而止,只见蝉在网袋中挣扎。午后,伙伴们从家里溜出来,一起到水塘游泳、摸鱼、抓龙虾、剥莲子、摘菱角,玩够了又去地里偷摘甜瓜、西瓜大快朵颐。到了晚上,伴着蛙声、蛐蛐儿鸣叫声,伙伴们在河塘边捕捉萤火虫,把它放进瓶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一闪一闪地发光,和天上扑闪着明亮眼睛的星星遥相呼应对话。这些美好的记忆,也都随着流年刻入了我的脑中。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时节,太阳将自己的火热毫无保留地洒向大地,展示着夏天的威武和强劲,也将世间生命的热情推向了极致。不经历夏花般的绚烂,又怎能深深体味到秋叶般的静美呢?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