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小砚台 大传承

——记山西省人大代表、 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所长蔺涛

■ 见习记者 赵 烨

蔺涛,是山西省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点点,其中绛州澄泥砚作为中国传统制砚技艺的瑰宝,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300年有余。在蔺涛的手中,这项技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了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在蔺涛投资建设的“澄泥砚文化园”内,他为记者一行人讲解着绛州澄泥砚的历史,绛州澄泥砚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经过选料、配方、雕塑、烧制等多个环节。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技艺精湛的非遗项目,却在清代失传,成了湮没古籍中的“只字片语”。

面对技艺失传的困境,蔺涛毅然走上了复兴澄泥砚的探索之路。回忆起与父亲蔺永茂在没有任何经验和资料的情况下,从零开始,一步步试验摸索,最终成功让澄泥砚制作技艺重获新生的经历,蔺涛仍难掩心中激动之情。

在澄泥砚研制所的雕塑工作室内,雕刻工们正手持刻刀,给砚台雕刻花纹样式。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蔺涛的徒弟张迎利。她从年轻时就开始跟着蔺涛学习澄泥砚制作,如今已是“全国澄泥砚雕刻技术能手”。“刚开始来是因为离家近,也能挣点钱,干久了发现这行确实挺有意思的,完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张迎利说:“这些雕刻工全是附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收入也不少。”生活一步步好起来的工人们都很感激研制所为自己提供工作机会。而作为人大代表的蔺涛,因此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他认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绛州澄泥砚技艺在历史上的空白,让蔺涛意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蔺涛坚持倡导让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全省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众多中小学校开展了非遗常态化教学工作,培养小小非遗传承人;一些高校还结合当地非遗资源,开设非遗课程或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进一步加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传播力度。

“作为手工艺人,我认为发展传统非遗的‘秘诀’就是坚守,坚持下来就有成功的机会!”蔺涛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澄泥砚文化,让这项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他谨记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将澄泥砚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