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立榜 (贵州)
我的家乡锦屏是黔东南一个人口不足24万的小县,满山满岭几乎全是绿油油的杉木,因青山似锦秀丽如屏而得名。被称为“杉木之乡”的锦屏有“中国南方林区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
自古以来,锦屏一直以杉木为图腾和信仰,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已根植在锦屏人的血脉深处。文斗苗寨有一通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六禁碑”,石碑刊文:“不拘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各甲之阶,日后分落颓坏者,自己修补,不遵禁者罚银五两,与众修补,留传后世子孙遵照。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妇女挖前后左右锄虫蟮,如违罚银三两。”碑文内容为保护山林、保护村寨人居环境,禁止乱砍滥伐,规范林业市场秩序等,成为山寨里影响久远的自治“法典”。“六禁碑”旁还有一通刊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古碑,刊刻:“此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这足以说明,锦屏自古就有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情感,就有了“靠山吃山”的生态觉醒。锦屏的孩童在成长的岁月里,不仅要栽植“伙伴树”,还要祭拜“树娘”,生女孩的还要择地植上一片山林,进行精心管理,等姑娘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就砍下杉林制造嫁妆随姑娘带到男方,制造嫁妆剩余的活立木也归姑娘所有。这些习俗,锦屏从明清时代就形成了普遍,形成了婚嫁习俗与林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所以,锦屏“绿色王国”的美誉还得归功于这里生生不息的“绿色禁令”“绿色习惯”和“绿色习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锦屏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要到山上去砍杉树,以此换来孩子的学费,使千千万万杉乡孩童得以跨进学校的门槛。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木材的运输主要是靠清水江水运,而水上运输是十分危险的,现在还流传着“放排男,三两人命裤腰缠,滔滔江水奔大海,一滩一道鬼门关”的放排谣。
虽然杉木一直是支撑锦屏人民经济生活的实体元素,由于时代多元化的发展,锦屏“靠杉木吃饭”的形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杉木衍生的神韵不但不淡化,反而演绎得越来越浓墨重彩,越来越精彩纷呈。从2017年起,锦屏县委、县政府把林业发展融入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局中进行谋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木头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杉乡故事”焕发了新的生机,展现了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