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月11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了一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接待活动,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和街道经发办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本届以来,海盐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建强“三支队伍”、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载体,通过“人大搭平台 企业家进联络站畅谈营商环境”主题活动,发动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当好“两员”(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员、体验员),助力全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现人大代表高效履职和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黄江莺表示,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本盘”,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重要作用”这一主题主线,通过能力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数字建设,赋能代表高质量履职,形成了具有海盐辨识度的代表工作品牌。
以“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履职实力
黄江莺告诉记者,海盐县人大常委会以“五好一争”主题活动为引领,着重加强代表学习培训工作,完善代表履职机制,不断夯实代表履职基础。常委会以“盐学课堂”为载体,采取“分类式、专业化、精准化”方式,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履职相关法律知识、人大业务和履职技巧等内容,举办代表初任培训、专题培训、季度培训、镇人大代表和街道居民议事员全员轮训等培训班12期,参训代表1830人次,代表们的政治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我们坚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代表座谈制度,确保每位代表届内至少列席1次,累计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与执法检查、调研视察、工作评议、政情通报会等1595人次。”黄江莺说,近年来,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倡议发动代表参与“助力三个‘一号工程’暨奋进新征程 履职建新功”“担当履职提能力 双岗建功展作为”等主题活动,列出工作、问题、建议、成果“四张清单”,累计参与代表1232人次,收集到行政审批、监督执法、人才招引等意见建议1186条,推动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出租房安全隐患等问题374个,总结形成实践案例9个,其中《“周末有约” 代表助力打造政企协同发展新模式》入选2023年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主题活动典型案例。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代表到选区述职实施意见,建立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组织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331人到选区(或选举单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开展述职。修订代表履职积分评价办法,完善人大代表履职绩效管理考评体系,以“基础履职+履职加分”开展代表履职积分评价,并依据年度评价报告,评选出“五好”履职代表36名、优秀代表小组8个,不断激发代表做好表率、为民代言的动力和积极性。
以“制度建设”激活高质量履职动力
“我们全力加强制度规范,丰富联系方式,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打通人大代表服务选民‘最后一公里’,助推代表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黄江莺表示。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依靠代表、服务代表,深入实施常委会领导联系指导镇(街道)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三联系”工作机制,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697人次,人大代表深入选区察民情聚民智,通过形成建议交办、线上民情民意答复办理等方式,实现对联系选民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闭环处理。黄江莺举例说,如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难题,常委会组织31名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通过网格走访、联络站接待选民、基层单元应用场景线上征集等渠道主动问计、问需、问策,收集到关于利用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桩、统一公共充电桩收费标准、出台电桩运维长效管理机制等意见建议18条,并以大会期间代表建议形式,推动开放式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376个,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载体,探索打造“三亮四微五式”代表小组活动机制,全县94个代表小组实现线上线下“亮小组信息、亮活动主题、亮工作计划”,并将微小组、微主题、微接待、微治理作为履职路径,通过菜单式出题、组团式领题、沉浸式研题、靶向式破题、问效式结题,让代表小组进部门助决策优化、进企业助稳进提质、进农村助乡村振兴、进社区助基层治理。黄江莺介绍说,截至目前,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均衡等主题开展监督调研、政策宣讲等活动300余场次,参与代表1132人次,走访联系群众7459人次,帮助解决问题723个。同时,海盐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推进“业务下沉”机制,制定下沉基层单元业务清单与工作方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办法,推动县人大常委会、“一府一委两院”93项核心业务下沉,各级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533人次,接待代表、选民1783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377件,已协调解决1362件,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以“阵地建设” 凝聚高质量履职活力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突出“六化协同”,通过建立“创新+联动”“站内+站外”“线上+线下”的运行模式,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管用”提质增效。
黄江莺说,海盐县人大常委会按照“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开展”的要求,建好用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构建“1+9+39+94+N”代表联络布局体系,全覆盖推进代表联络站与“共享法庭”、检察“益之家”、监察工作站的融合建设,拓展“联、商、督、促、智”功能,有效提升代表联络站的凝聚力、感知力和服务力。
截至目前,“法商驿站”巡回助企、“润企惠商”法治宣讲入驻基层单元21场次,检察公开听证进站6场次;围绕护航三个“一号工程”、同位素产业园建设等开展“站站联动”监督活动78场次,破解武原街道蔚蓝湾科创社区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问题217个。
“我们按照‘群众在哪里,站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丰富完善代表联络站的建站形式和服务功能,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工地等累计建立人大代表移动联络站53个,不断增强群众对基层单元的可感度和满意度,形成了民情小院、民生长廊、樟下议事等特色新载体。”黄江莺说,截至目前,人大代表移动联络站共开展活动190余次,参与群众2200余人次,收集到民情民意314条。
此外,海盐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16个“特色主题站”,涵盖为民服务、纠纷调解、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如聚焦“新居民多”,在西塘桥街道建立智汇湾新居民议事厅人大代表联络点,新居民代表微小组参与推动群租房整治工作,帮助解决矛盾纠纷18件、安全隐患6个;聚焦“游客多”,建立澉浦镇朱家门文化聚落人大代表联络室,围绕5A景区创建、古镇焕新等开展多主题小组活动,共向政府交办意见建议30余件;聚焦“研学多”,在中华老字号企业沈荡酿造建立代表联络点,围绕非遗、黄酒传承、工匠精神等开展宣讲活动5场次,惠及群众180余人次,推动该阵地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验与实践基地。
以“数字建设” 提升高质量履职效力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依托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议在线信息系统,拓展意见建议收集和办理反馈的渠道,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常态化、即时化。
“我们将‘两码’使用情况纳入联络站评优的重要依据,一方面用好代表码,在相应选区的公示栏、公共场所及代表工作地点公示代表码,将印有代表码的‘民情联系卡’发放给群众。另一方面用好活动码,代表线上签到、适时统计体现代表履职活跃度。如在‘人大代表履职综合应用’‘代表嘉’等数字平台开展意见征集和主题活动,生成专属活动码,活动情况、选民诉求及代表建议等信息均通过扫码记录,并动态呈现,实现了代表履职质量的飞跃与人大工作效率的提升。”黄江莺表示。
同时,海盐县人大常委会依托“代表嘉”六码民情通模块,与基层智治平台等互联互通,畅通数据自动采集、流转、共享渠道,选民群众向代表线上反映问题,代表第一时间推动答复办结。“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线上民情民意、意见建议7601件,通过平台分级分类办理,已办结7296件。”黄江莺举例,如选民李吕通过“代表嘉”向通元镇人大代表徐涛反映丰义景区内缺少统一标准的标识标牌且整体不协调的问题。代表第一时间协调处置,经基层智治平台转办给镇乡村振兴办,最终由该部门对景区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划,根据景区景观专门设计定制标识标牌,并在分岔口安装指路牌,提升了景区整体风貌。
海盐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代表建议办理全流程闭环,围绕建议办理各环节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规范部门与代表办前、办中、办后见面要求,利用建议在线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督办和催办,及时有效掌握建议办理进度,实现代表建议提出、交办、承办、督办、评价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黄江莺表示,本届以来,累计548件(含闭会期间16件)建议按期办理并答复代表,其中已解决或基本解决492件、占89.8%,其中通过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督办、县政府领导领办,推动了“加强新入驻企业政策培训”等重点督办建议的落实,得到了代表和企业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常雪丽 通讯员 范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