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做实“联系”文章 发挥代表作用

——专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鸿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代表履职需要,创办“雪城代表云课堂”,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市县两级人大联动方式,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四度”课堂,开设小切口、专业化、短平快的“云微课”,对全市5500余名五级代表进行全覆盖培训,推动代表培训工作步入“高速路”“快车道”;在充分考虑代表职业特点和自身所长前提下,打破地域和代表层级限制,组建基础设施、工业企业、科教文卫等专项代表之家,凝聚起专业代表的力量,推动代表将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向履职优势转化,服务群众更专业、作用更突出;推行代表参与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创立全省首家代表调解工作站,选聘人大代表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以“坐堂接诊”和“主动出诊”相结合方式为群众答疑释惑、化解纠纷;坚持代表建议“精心提出、精准交办、精细办理、精选督办”,确定重点督办建议纳入专委会督办,把代表建议督办嵌入人大专项审议、检查监督、视察问询等工作中,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

今年8月13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基础设施建设代表之家开展了一场围绕“西安区住宅小区自来水管道维护”专题视察调研活动,调研组通过实地视察调研、面对面座谈交流,分析自来水管道维护存在的实际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问题解决。这是一个牡丹江市人大代表积极联系群众,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缩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近年来,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一系列部署安排,不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用好用活联系载体,丰富深化联系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进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更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近日,围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鸿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赋能提能 激发代表联系群众主动性

记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一环。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大代表本身。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激发代表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

张鸿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把提升代表能力作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将赋能提能作为强化代表履职保障的有效途径,注重丰富内容、活化方式、提升质效,让代表紧密联系群众有方向、有抓手。

首先是提升代表政治能力。组织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引导代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是创新代表履职培训。立足代表履职需要,创办“雪城代表云课堂”,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市县两级人大联动方式,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四度”课堂,开设小切口、专业化、短平快的“云微课”,对全市55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进行全覆盖培训,推动代表培训工作步入“高速路”“快车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位已退休的代表工作专家,结合全会精神,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做好代表工作和代表履职”为题作专题辅导。

最后是促进代表知情知政。邀请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旁听、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专委会组织的集中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监督,参与涉法建议办理情况专题询问、政府组成部门商事议事、法检“公众开放日”和听证等活动,不断提升代表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建言献策等能力,帮助代表找准联系群众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优化载体 打造代表联系群众新平台

记者:在搭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平台方面,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做了哪些工作?

张鸿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为代表们打造了联系平台,将代表家(站)作为联系群众、汇集民情民智的重要载体,通过家(站)特色化、信息化、多元化建设,方便代表联系群众。

一是纵向打造特色家(站)。在充分考虑代表职业特点和自身所长前提下,打破地域和代表层级限制,组建基础设施、工业企业、科教文卫等专项代表之家,凝聚起专业代表的力量,推动代表将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向履职优势转化,服务群众更专业、作用更突出。

二是横向延伸家(站)触角。创新家(站)联系服务群众方式方法,在广场公园、田间集市建立代表“议事亭”“议事院”,在便民和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代表工作岗,使代表联系群众更接地气。同时,采取“线上+线下”“固定+随机”“坐诊+走访”等形式,开展代表接待活动,切实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其中,东安区人大搭建“庭院议事点”代表议事新平台,开展代表轮值的“社情民意联系日”,构建治理新格局,听民声、解民忧;海林市柴河镇人大代表之家将代表接待日搬到周末大集,摆摊设点,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谋发展,进一步拉近代表与选民距离。

三是立体搭建“数智”家(站)。开设“民呼我应‘码’上办”、代表履职APP、“一码多站大网格”等智慧便民服务平台,群众通过下载APP或扫二维码就能立即联系辖区代表,代表“指尖”接收群众留言、征集建议,“云端”筛选诉求、反馈答复,方便民意民智汇集。其中,爱民区探索搭建了“一码多站大网络”,“一码”,即民呼我应“代表在线”二维码,群众扫码进入平台反映诉求或提出意见建议,后台收集梳理、协调处置、解答反馈;“多站”,即建立代表联络中心站、分站,方便代表和群众线下沟通;“大网格”,即每名代表编入一个大网格,实行代表网格化包联选民,实现代表联系选民“全天候”“零距离”“快速度”。

科学指引 推动代表联系群众见实效

记者:如何把工作做在群众的心坎上,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基扎得更深更实,这是一道时代命题。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发挥代表作用方面,我们有哪些有特色的举措?

张鸿雁:牡丹江市人大将代表履职重点与党委重大决策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相衔接、与治理需求相契合,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有目标、有实效。

首先关注生态环境暖民心。组织由代表引领、全民参与的“关爱母亲河、行走牡丹江”大型环保公益活动,代表联名提出32件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议案建议,市人大连续3年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列为重点督办议案强力推进,打出监督“组合拳”,推动黑臭水体治理、锅炉污染防治设施简易、毁林种参等14项涉及水、大气、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其次融入社会治理解民忧。推行代表参与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创立全省首家代表调解工作站,选聘20个专业100名省、市人大代表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以“坐堂接诊”和“主动出诊”相结合方式为群众答疑释惑化解纠纷近百起,推动人大代表“1+N”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打造形成牡丹江人大新时代“枫桥经验”,得到全国人大等部门的认可和推介。

最后助力乡村振兴促民富。探索“代表+联络站点”助农模式、“代表+联农带农”致富模式,实施代表联系“头雁引领”工程,组建“特色产业讲师团”,扎实开展“代表送科技下乡”活动,有效发挥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头作用。其中,林口县人大组建代表讲师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代表小组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挥人大代表小组中专业技术人员、致富能人、产业大户的技术优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技术传授、答疑解惑等方式,将最新产业技术、实践经验传授给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督办 确保代表联系群众有动力

记者: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落实。这一环节是整个代表联系群众的最终目的,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代表后续履职的动力。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

张鸿雁: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在办理、转化和立法上下真功、求实效,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有成果、有干劲,真正将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

一是注重代表建议办理。坚持代表建议“精心提出、精准交办、精细办理、精选督办”,确定重点督办建议纳入专委会督办,把代表建议督办嵌入人大专项审议、检查监督、视察问询等工作中,不断提高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真正让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充分调动代表为民代言的积极性。今年市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提出的加快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理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建议,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切实表达群众呼声。在建议办理过程中,把加强同代表的联系沟通贯穿始终,及时向代表反馈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从“有来有往”到“常来常往”,合力推动问题解决。

二是注重代表意见转化。2023年以来,代表围绕物业管理、智慧供热、食用菌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等进行调研,向实践求真知,与群众谋良策,形成的5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落实,推动了食用菌产业链裂变升级、全国原料药代工药特色药新基地建设,促成了对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加强了对黑土地保护、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注重代表参与立法。积极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代表的作用,“原汁原味”听取群众意见,吸纳建议融入立法,打造了《镜泊湖水域船舶管理条例》《废弃食用菌菌包污染环境防治和综合利用条例》等多个“小快灵”立法精品,推动立法实用管用,切实增强民生福祉保障。

守正创新 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有成色

记者:今后,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计划?

张鸿雁:下一步,牡丹江市人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拓展“两个联系”的广度深度,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夯实基础,守正创新,推动全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更有质感、更有成色。

一要进一步提升代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注重“四个加强”:加强代表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人大代表为人民”观念,不断引导和激励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庄严承诺。加强代表履职培训,持续为代表履职蓄力赋能。加强代表履职考核,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典型选树,努力讲好代表履职故事,营造见贤思齐浓厚氛围,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

二要进一步提升代表联系群众的广泛性。持续发挥代表家(站)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家(站)规范化建设,强化组织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增强活动实效,推动家(站)提档、提质、提效。健全完善以数字化和智慧化手段赋能代表联系群众的实现形式,推广好、完善好“智慧人大”数字化履职平台,让“云端”履职发挥更大更好作用。推进家(站)“嵌入式、融入式”发展,将其与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社情民意观察点等共享空间,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各具特色的联系和服务形式,让家(站)更好服务中心大局、关注民生民情。

三要提升代表联系群众的实效性。紧紧围绕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群众急难愁盼科学依法依规制定代表活动计划,开展系列主题行动,拓宽代表联系群众覆盖面。充分发挥“一县一品”代表工作品牌效应,不断创新以“四不两直、问政问需、入户走访”等方式走进群众当中,听民声、纾民困、汇民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于 庚 通讯员 魏君红)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