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

■ 周玲扉

41岁那年,我成了辽宁省铁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一名“新兵”。以往十余年的机关工作经历,让我对做好这份工作充满信心,唯一让我感到有些陌生的,就是“人大代表”这个群体。

说“陌生”,其实并不确切。学生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这些思想政治教科书里的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日复一日,他们的身影和消息出现在屏幕里、广播中、报纸上;年满18周岁后,我也曾亲手为选举人大代表投下庄严的选票。但人大代表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却没有清晰的答案。这次,作为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我终于可以有机会更近距离地接触他们、感受他们、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

他们讲“法言法语”。来到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第一天,还没完全进入新工作角色的我,就与人大代表们一起,收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线上举办的立法培训。至今我依然清楚记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这场法治培训最鲜明的关键词。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学习永无止境,读懂弄通宪法法律知识,运用法言法语沟通解决问题是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一门必修课。后来,我更加真切体会到,立法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严谨有序的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从立法意见征询、法律草案的提出和修改完善到审议、表决和公布,人大代表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呼声和期盼,在立法机关和基层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群言群语”转化为“法言法语”,推动立法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铁岭市电动车管理条例》《铁岭市物业管理条例》等一部部彰显铁岭特色、为百姓切身利益“量身定制”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实践,无不根植于民意土壤,把人民群众的“千言万语”汇聚成取之不竭的立法智慧和法治力量。

他们爱“刨根问底”。来到人大常委会机关以后,跟随人大代表调查研究的脚步,“在路上”成了一种工作常态。不管风霜雨雪,无惧严寒酷暑,他们胸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肩负沉甸甸的责任与重托,走基层、访企业、进社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朝着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全力奔赴。我所在的财经委,大部分委员是企业家代表,他们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充分了解企业和群众的所思所盼,开展经济工作监督得心应手,所提问题一语中的,意见建议直击痛点难点,尽显人大监督刚性。从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物流陆港基地建设到“十四五”规划执行和经济运行情况评估监测,他们各展所长、尽己所能,聚焦经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抒人民心声、聚真知灼见、谋务实良策,寓支持于监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大力量。

他们更善“打硬仗”。来到人大常委会机关以后,我也更真切体会到,人大工作决不只有风平浪静和按部就班,还有面对急难险重的挺身而出和勇往直前,它来自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安危冷暖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在振兴发展的主战场,千名代表下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与党委同频共振、与政府同题共答、与群众同心共情,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在紧急危难的最前线,人大代表是奋不顾身的“逆行者”,是解疑释惑的“宣传员”,更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奋战在基层一线,用执着和坚守为群众筑起安全的屏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当这些熟悉的文字再次回响在我心中,是如此清晰鲜活,字里行间蕴藏着新时代新征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勃勃和气象万千。人大代表是我们身边最寻常的人,他们的履职故事,就是对“人民当家作主”最生动的诠释,人大代表就在我们身边!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