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宋金艳 瞿姝宁 岳晓琼
如何改变财政资金单一的补助方式?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如何?近日,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聚焦如何做特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对政府工作进行“现场体检”,为全省“三农”工作“把脉开方”。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发展难题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产业链产值目标等一些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压力较大。”云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勇率先发问,“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的目标是5%,但2023年实际增长4.2%,今年预计增长4%左右;到2024年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2.9万亿元,实际上,2023年完成了2.5万亿元,今年预计完成2.7万亿元,这与目标仍有差距。有关职能部门有什么考虑?”
“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重点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发展目标完成确有难度。”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在深层次剖析原因的同时表示,“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牢固树立和落实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抓好拓展种业振兴工作成效、推动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高农产品加工规模效益、强化冷链物流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嘱托,近年来,云南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10+3”14个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重要抓手,助力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07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今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3.1%。接下来,云南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对照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及此次专题询问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全面抓好整改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张牌
目前,云南省财政资金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方式包括直接补助、投资奖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但主要都是以无偿转移支付为主,方式较单一,且存在资金绩效跟踪难、重前期投资轻后期运营管理等问题。对此,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韩开柱提问,“如何改变财政资金单一的补助方式,更好发挥其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改进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杜一敏介绍了近年来全省财政投入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体情况,并聚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和支出强度,围绕‘政银担保投’五个字组合多种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革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云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郑毅十分关注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场询问了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们安排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700余项,累计支持省级财政经费10亿元,引培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高原特色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何革伟回应。
近年来,云南省布局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个。其中,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初步搭建“核心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科创基地+种业基地”五级平台,在水稻杂种不育机制、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智慧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
在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推动下,该市以A级景区为主体,每年培育一定数量的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案例。深挖文艺、文物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持续推出“乘着歌声游新疆”“踏着古道游新疆”“读着名著游新疆”等系列活动。
今后,该市还将持续加强对左宗棠、林则徐、纪晓岚等名人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利用,结合水塔山“一炮成功”广场、红山公园、人民公园“岚园”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讲好名人的故事;加强对乌拉泊古城、巩宁城城墙遗址、陕西大寺、文庙等遗址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讲好文物遗址背后的故事;利用烈士陵园、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好毛泽民、林基路、陈潭秋等革命烈士在新疆革命斗争英雄事迹,讲好王震、王恩茂等老一辈革命家建设新疆感人事迹的红色故事;利用举办中国(新疆)民间艺术节、洛宾文化节、乌鲁木齐金秋丰收文旅活动月等一批本土文化节事活动,做好西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灿烂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文章。
以代表大宣讲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要充分发挥我市各级人大代表联系党和政府、各族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全市4万多名五级人大代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宣讲作为重点,把促进团结、凝聚人心作为基础,用好300余家代表‘家室站’,常态化开展代表大宣讲。”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大宣讲目标明确,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全市上下凝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紧紧围绕引导和教育各族群众坚持各族人民大团结,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以群众有感受、基层有抓手、社会有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邻里互融为突破,以交心共情为纽带,助力全市探索打造活动小游园、“石榴工作站”、邻情议事坊等多元化载体,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探索建立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进步联建共建机制,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讲好新疆故事、首府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牢牢扭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关键环节,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助力该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好文艺演出、参观展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6+N”系列活动,凝聚首府儿女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扎实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标行动,建好培训主阵地,办好“中心课堂”、农牧民夜校等各类培训,探索制定鼓励农牧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措施办法,推动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升各级博物馆展览馆展陈水平,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直抵人心、滋养人心、照亮人心;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水平,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深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厚植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认同;坚持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强化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在各族青少年内心深处培育“团结花”、厚植中华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乌鲁木齐实践,人大责无旁贷、人大代表义不容辞。”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信念如磐,“我们要充分发挥全市各族人大代表的积极作用,以各族群众为对象,认真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代表进万家’宣传宣讲主题活动,团结和引领各族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人心、携手奋进,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设更加美丽的首府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