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成地 (福建)
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主动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强保障,全力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在参与、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搭建履职平台
架起基层治理“连心桥”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建设,推动履职平台不断向镇、村(社区)延伸。一是持续完善阵地建设。整合利用软硬件资源,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设施、有学习资料、有组织领导、有职责制度、有六簿一册、有活动”的“八有”建设内容和“八制度”的标准,高标准示范建成乡镇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18个;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坚持“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工作理念,建成村(社区、片区)人大代表工作室32个,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就业等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全天候收集社情民情。二是设立代表联络点。为了方便群众,提高联系效率,在城关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5个,实现随时随地群众民意无障碍反映、代表选民“零距离”沟通。三是组建履职工作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分别在德化同鑫陶瓷有限公司、新秀园、中国茶具城设立以“德心赢商”为主题的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履职工作室,并优选10名具有丰富经验的省、市、县人大代表入驻履职,常态化开展工作。
创新履职机制
打造代表履职“心引擎”
弘扬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建立完善代表履职机制,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一是深化“双联”活动。出台《德化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群众的通知》,明确活动时间安排、主题内容、工作要求,促进组成人员更加自觉地依靠代表、尊重代表、服务代表。今年以来,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双联”活动24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9条,推动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转学难、住房难、知识产权争议纠纷、医疗保险等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制定评价办法。率先出台《德化县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办法(试行)》,把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情况作为代表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三是加强人大宣传。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委办和科室抓落实的宣传工作机制,坚持“三同步”(整体工作与宣传工作同步研究、工作计划与宣传计划同步制定、重要活动与宣传任务同步部署),抓紧抓实宣传工作,全面讲好人大故事,传播人大好声音,激励代表担当作为。
优化服务保障
办好为民服务“暖心事”
坚持代表主体地位,推动代表更加关切和反映人民群众对共享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促进发展和共同富裕中注入更多代表元素。一是强化重点督办。加强代表建议办理跟踪督办,对于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意见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压实承办部门责任。人大代表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聚焦群众关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增强建议办理实效。如,有关部门在办理《关于加快城关至蕉溪市政大道建设的建议》过程时,实行封闭式建设,给出入的车辆带来诸多不便及安全隐患,对东部片区的旅游业、餐饮业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人大代表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使建议办理真正惠民生、暖民心。二是推进“云接待”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特色小程序等,推进代表工作信息化,构建更加便捷的代表联系渠道和更加平直的民意反馈机制。如,德化县南埕镇人大定制“码上提”民意收集小助手,无论身处何处,群众都可以通过“南埕意见建议簿”小程序随时随地反映身边事,在村群众可以到工作室表达诉求,查询相关政策文件,全面实现线上“收集”,线下“议事”,捕捉民意“第一信号”。三是夯实履职之基。近年来,德化县人大常委会坚持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培训原则,不间断地举行代表培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人大代表大兴学习之风,逐步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精心邀请省、市有关领导、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老代表”授课,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观摩先进地区在乡村振兴、文化保护发展等方面创新做法的实践教学,为代表进村居、进网格、进园区、进企业,办好民生实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