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安顺 (安徽)
秋尽冬来,寒风袭扰,真是“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呀!
传统观念中的“冬”,意即“终也”,是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天地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趋向冬眠状态,需要养精蓄锐,来年勃发生机。人类没有冬眠,冬天却有常青树,有忍冬的梅花,还有四处觅食的鸟兽,它们也不冬眠。
立冬是休养生息的时节,春耕冬藏,那“藏”字等同于眠。立冬了,天气寒冷了,不仅要添衣保暖,在饮食上还要进补御寒,叫“立冬补冬”,“补”字,似乎也有眠意,补得人好睡觉,养足了精神。立冬补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各地都不一样。比如闽南人补冬,家家户户熬草根汤,将山白芷、山苍子等进补药草的根切片熬成浓汤,捞出根渣后,加入鸡或鸭、兔肉、猪蹄、猪肚等肉继续熬制成肉汤。这种汤,配方不定,花样众多,根据口味所需而定,但喝汤目的是一致的,补肾健胃,强健腰膝,抵御冬寒。
立冬补冬,北方人吃水饺。在绍兴,人们酿黄酒。喝去年立冬时酿的黄酒,叫喝“冬酿”。漳州人舂“交冬糍”,滚以白糖花生粉,用大海碗盛着吃,吃得痛快酣畅。老南京人,喜欢吃生葱,民间谚语说“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还说“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是说立冬吃了生葱,让人出汗,阳气随汗液排出,血气通畅了,可驱除病邪,抵抗冬季寒湿。广东潮汕人,立冬吃甘蔗,民间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成熟了,吃了不上火,可以保护牙齿,滋补健身。
俗话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是说立冬要多补营养,滋养身体,可以抵御严冬风寒。补冬,因地域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补法不定,众说纷纭。
冬补的讲法五花八门,比如有人总结,立冬“食二肉,吃五根,忌一味”。“食二肉”是羊肉和牛肉,“吃五根”是芋头饼、白萝卜素汤、香煎土豆火腿丁、五花肉炒山药、红薯酥,“忌一味”就是辣味。也有人说,立冬要吃六种“补冬”食物,也称“补冬六宝”,就是饺子、甘蔗、草根汤、羊肉火锅、咸肉菜饭、生葱,都是老传统食习,吃了让人顺利入冬,安然过冬。还有人说,立冬补冬,多吃“三红”,搭配“三白”,补充“三黑”。“三红”是牛肉、红枣、红薯等深色食物,“三白”是白萝卜、山药、大白菜等应季蔬菜,“三黑”是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冬补之补,要会吃会补,不能乱吃。
立冬后农活减少,农人休养生息,所以把立冬称为“养冬”,“养”字,等同于“补”字。民谚云:“立冬之时饮水也有补”,说明入冬后,天变冷了,人体吸收能力增强,吃什么都有益处。但要注意,冬天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少食咸,多吃点苦味,咸使冬季偏亢的肾水更旺,减弱心阳的力量,而多食苦味食物,以助心阳,抗御过亢的肾水。《四时调摄笺》有云:“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等古训。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表示,入冬要少食生冷,吃一些滋阴潜阳的高热量膳食为宜。
“补冬”妙招,就是适当进补,养肾防寒。可泡脚活经络,针灸活血,还可调畅情志,避免沉闷不悦。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是说冬补的好处多,是好时机,要及时进补。民谚又说:“立冬乱补冬,到老一场空。”说明补冬,要补得恰当,不可乱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