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大槐树:一座地理坐标

■ 刘玉新 (湖北)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明朝时八次移民留下的歌谣,于是,洪洞大槐树成了山西人心中的一座地理坐标。

史载,这八次移民,山西的百万之众大多是被移到了冀鲁豫一带的无人之地,填补了战争留下的疮痍。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恢复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了经济,也均衡了人口、繁荣了文化。明朝移民的重大举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及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所以,山西人无论身在何处,根都在洪洞城,在贾村西,在广济寺前,在大槐树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念想:洪洞大槐树。

我到洪洞的时候,是今年九月。从内蒙古入晋的第一站大同起,我的心就飞到了山西南边的洪洞县。我知道,那里有一棵心中向往已久的大槐树,那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根脉。到了山西,是一定要去拜谒这棵古老的树木,去寻“根”问“祖”的。

到达洪洞的广济寺时,已是中午时分,还隔得远,我就看到一棵巨大的仿古槐木矗立在大门处,根须硕大,横陈的树根,自然形成了一个拱形门洞,人们进出时须得仰望,粗大的树干上,长满了青绿的枝叶,这样的造型,让人内心顿生出一种震撼,洪洞,这个培根固本的地方果然不同凡响。

我知道,真正的大槐树在广济寺前。广济寺,建于唐,兴于宋,古时寺院宏大,香客众多,从天王殿、大雄宝殿到藏经楼到延寿堂,一应俱全。何况古驿道北通幽燕,南达秦蜀,易于官府设局驻员,无形中,也给洪洞增加了东连齐鲁,西抵河陇的官道之便。据载,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就设在广济寺的西厢房。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移民政策,走的人都要在大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的路费条。

我在复原的西厢房看到了摆有文房四宝的公案,有分竖两边的虎头牌,有长方形的惊堂木,整个大厅看上去俨然就是个衙门。

而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正是每次移民出发前的集合地。我从西厢房到大槐树,反复走了几次,只不知当年明朝的那些官员们,走在这条短短的石板路上,心中会作何感想。而在发放“凭照川资”的时候,眼光是否早已抵达了中原、中南、西南、东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

看着眼前的大槐树,我不禁肃然起敬。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奔赴四面八方。她一年又一年,倚门而望,日思夜想,盼望着她的孩子们一个个风尘仆仆地归来。

巧的是,我在大槐树下看到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各省的简称,而“鄂”字就赫然立在香炉的正中间。那一瞬间,我相信了冥冥之数,生于鄂,长于鄂的我,居然在千里之外,在大槐树下也建起了对应关系。

阳光从大槐树的枝叶间照射下来,朝拜的人和我一样,身上披上了一层金丝,我虔诚地走到香炉前,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毫无疑问,我们的根,都在这里。

回转身,我和妻子来到祭祖堂,在大厅里悬挂的“大槐树移民始祖姓氏索引台”的横幅中仔细寻找我们的姓氏,我们想借这个机会叩拜先祖,抚慰他们漂泊久远的魂灵。

祭祖台按“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十”将华夏所有的姓氏分设在十个框格中,每个框格再分成十个横栏,从下往上,依次是一到十,每一排又有九个姓氏。妻子的黄姓在第一框格的第一排正中,而我的姓氏则在第二框格的第一排靠右,上香磕头的时候,我特地请人录了一段视频,因为从来不信道拜佛的我,此时叩拜的是自己的祖先,礼敬的是华夏的根脉。

寻“根”问“祖”,当有山西洪洞,有洪洞大槐树。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