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突破专业性技术难点 让人大财经监督“听得懂”“落得实”

■ 邓博学 (宁夏)

人大财经监督一直是基层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际调研中很多代表在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和审计报告时,面对专业名词和数字,常常感觉调研报告听不懂、看不明,导致提意见建议时讲不出、不敢说,影响了民主监督的效果,尤其是财经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监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以上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探索创新调研方式,不断提升监督质效,有力推动人大财经监督工作走深走实。

在提升能力上想办法

调研质量高不高,监督效果好不好,人大代表是关键。为了持续提升代表依法履职的水平和能力,灵武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持续强化调研前的业务培训。在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等调研前,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说明调研的目的和内容,邀请市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业务骨干根据调研内容提前准备相关业务课件,并在调研前组织代表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课件内容既有财经、审计业务知识又有市财政、审计工作实际和案例,针对性强,让代表既听得懂又看得明,极大激发了代表讨论发言的热情,夯实了调研的基础。

在方式创新上出实招

为让代表切身感受和体验灵武市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让监督从纸面走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强监督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调研方式,逐步完善灵武人大财经监督机制。一是改变调研模式。由原来单一听取调研报告转变为现场察看和书面汇报相结合。在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调研时,采取先看重点建设项目、先了解资金支付进度、先关注审计查出问题和如何整改等方式,让代表看得见发展改革成果,让财经数字活起来、把审计问题摆在明面上,推动实现财经数据场景化,真正让代表听懂、看明、有话说。二是改变汇报模式。在听取调研报告时,市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采取演示文稿形式,让原先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纸质报告更加图文并茂,特别是通过经济运行和预算相关数据制作的条形图、饼状图,让代表对支出结构优不优、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少不少、哪个指标升了、哪个指标降了等情况一目了然,发言的针对性更强。三是改变监督模式。注重关口前移,坚持“治已病”与“治未病”有机结合,注重事前监督提示预警、及早控制,事中监督纠错纠偏、及时止损。2024年以来,通过把财经预算监督从会议室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带到乡村、带到学校、带到养老院等场所,让代表不仅能看到事后报告上的结果,也能更早参与到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针对项目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项目建设风险。同时,常态化开展事后监督检查,推进财经监督全流程、闭环式、无死角覆盖,实现监督与管理有机统一。

在追求成效上求突破

质量就是生命,提高监督质量是关键。一是在议题选择上花心思。2024年以来,围绕市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选题,突出全局性、前瞻性,将农村煤改电项目实施情况、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等列入监督议题。2024年上半年对脱贫地区低收入人群收入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着力推动就业创业发展、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等意见建议。二是在调研作风上突出实效。为使调研不蜻蜓点水,不浮在表面,采取“四不两直”和“X+1”等方式组织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和专家代表6次深入基层面对面交流,真实掌握第一手材料,听取和审议了计划执行、预算调整、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等6个报告,提出审议意见25条,并报送市委供决策参考。三是在后续跟踪上较真求实。为使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能够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持续跟进、全程参与、督促落实,联合审计等部门对各预算部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进一步增强了财经监督工作实效。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