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华
如今,人们对禁止酒驾和醉驾已不陌生,却容易忽视“病驾”。“病驾”是指患有影响驾驶能力的疾病或身体状况不佳时仍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也称“带病开车”。“病驾”和酒驾、毒驾有许多共同点。每个人都会生病,除了影响驾驶的疾病之外,其他疾病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驾驶。此外,生病还得吃药,部分常见药品也能导致嗜睡等影响驾驶的症状。“病驾”猛如虎,但社会对其危害认识不足。
补齐治理“病驾”面临的短板,医疗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医生熟悉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针对患者给出的“不宜或不能驾驶”的建议无疑最为精准,也最贴近事实。而且,医嘱等医疗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假如医生在出院医嘱等文书上向患者提出了“不能驾驶”的建议,患者既有义务也便于遵照医嘱行事,假如在此背景下当事人仍然违反该医嘱驾驶,无疑带有故意“病驾”的因素,交警知情后,可以借此追究其故意违法驾驶的责任。
规则是交通的生命线,治理“病驾”也要进一步完善规则。加大普法和健康科普宣传力度,让民众普遍知道哪些疾病属于“病驾”,哪些药品服用后不能开车,才能大幅提升民众预防“病驾”的健康素养与法律素养。让出院记录、门诊记录等医疗文书成为治理“病驾”的法律依据,则能提升对“病驾”的约束力,让“患有特定疾病不开车”能够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一条基本规则。(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