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丹丹 (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领下,新时期县级人大不断探索完善监督方式,监督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提升。在近年来的各地实践中,县级人大使用特定调查权的频率越来越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作为人大监督方式中的“重要武器”,特定问题调查与其他常用监督方式比起来仍显陌生。
特定问题调查是国家权力机关为了正确行使职权就某一专门问题所进行的一种调查活动,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非常措施。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县级人大获得特定问题调查权是从1986年开始,彼时地方组织法修改时增加了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自此,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特定问题调查权有了法律规范。
尽管县级在开展特定问题调查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认识上“不敢用”。因为特定问题调查的“事后”监督性质,一些地方人大往往将特定问题调查与“出了大事”画等号,认为一旦开展特定问题调查,就意味着向社会承认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挽回。其次,操作上“不想用”。特定问题调查权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然而宪法及法律关于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及其调查的规定均比较宏观,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最后,能力上“不会用”。特定问题调查启动条件较为严苛,其严肃性与权威性决定了特定问题调查必须保证调查程序、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都需要经得住法律和社会的双重检验,这对调查委员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笔者认为县级人大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行使好特定问题调查权,让人大监督的力量进一步彰显。
要“敢用”,突破观念的桎梏。县级人大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的载体,不仅承担着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使命,也最具自下而上进行改革、探索创新的生命力。县级人大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认识到用好特定问题调查权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从文本走向实践的生动表现,也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县级人大要克服畏难情绪,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地方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做到敢问、敢管、敢查。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委请示报告制度,主动争取党委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被监督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大特定问题调查的宣传,打消部门顾虑,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合力创造“党委能支持、人大敢监督、‘一府两院’愿意被监督”的良好监督环境,推动“一府两院”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依法严格履行职责,以人大监督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见实效。
要“会用”,强化能力的提升。打铁必须自身硬,运用特定问题调查除了要有“敢用”的勇气,还要有“会用”的底气。一是要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通过组织调研、集中培训、邀请理论教师讲课等方式,加强特定问题调查制度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人大干部对于开展特定问题调查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特定问题调查启动的要件、程序和技巧,为开展特定问题调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注重建设专业结构合理化、知识层次多元化、年龄结构梯次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大代表队伍。同时,要加强人大代表的监督履职能力培训力度,完善代表服务保障体系,引导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加强对本辖区内事关经济发展、群众关心等重大事项的关注,及时提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特定问题调查建议。此外,还要组织人大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外出学习,借鉴已开展特定问题调查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真正促使其在监督思维和监督形式上创新,让人大代表勇担当、敢监督、讲真话。
要“善用”,聚焦问题的解决。始终要聚焦推动问题的解决,确保特定问题调查一旦启动能真正“调”到问题上、“查”到关键处。一是要注重选题。县级人大要明确什么事项属于特定问题,主题选择要坚持“促发展、破难点”,比如,政府债务为何居高不下?营商环境还有哪些痛点堵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还有哪些问题,都需要人大常委会关注并研判是否需要使用更有力的监督手段刨根问底、强力推动。二是要规范机制。要针对工作实际,在参考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细化制定工作办法,对调查委员会的提议、组织、权限范围,调查工作的开展方式、办结时限,调查报告的制作和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为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供行为准则、促进特定问题调查权的规范行使,保障被调查部门的相关权益。三是要把握舆论。既要积极宣传人大工作,灵活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增强人大监督工作透明度和影响力,又要在过程中加强舆论引导,提升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让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活动在群众当中具有存在感、信服感。